练习题 一、试举一例,说明话语衔接为什么是一种语义联系,这种语义联系又是如何通过衔接手段实现的。 例:王一生简直大名鼎鼎。我们学校与旁边几个中学常常有学生之间的象棋厮杀,(a)后来拼出几个高手。几个高手(b)之间常摆擂台,渐渐地,几乎每次(c)冠军就都是王一生(d)了。(阿城《棋王》) 话语中,一部分的理解常常要依赖于其他部分所提供的信息,这种话语信息的相互关联实际上是一种语义联系。如上例,没有第二、三句的说明,王一生大名鼎鼎的原因就不清楚;从象棋厮杀引出象棋高手,由高手引出他们之间的擂台,再引出擂台赛的冠军总是王一生,前面的话语引出后面的话语,前面的话语是语境,是后面的话语理解的依托。上例主要使用的衔接手段是:(a)省略“他们中”或者“象棋厮杀中”。(b)相同语言成分“几个高手”的复现。(c)省略“擂台赛”。(d)相同语言成分“王一生”复现。衔接手段把话语语义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请分析下列话语片段中划线部分的词语是运用了什么类型的衔接手段将话语衔接起来的。 1.代词与先行词之间的回指关系。 2.“城市环境和景观”与“城墙、护城河、一条高楼林立但没有什么特色的大街”是词义上的构成关系。 3.有0的地方均用了省略的衔接手段。“古城”和“丽江”是替代关系,与“四条主街、条条、两边、满城泉水”是词义上的构成关系。 三、请从信息传递的角度,举例说明话题是如何不断从上文获得已知信息而推动话语展开的。 例:(a)若对于胜,则以柔化之。(b)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c)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d)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e)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阿城《棋王》) “以柔化之”是(a)的新信息,在(b)和(c)中转化为话题,是已知信息,(d)是(c) 的述题“含”的线性推进,(e)又把(d)的未知信息“势”转化为话题,推出新的信息“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话语就是这样不断从上文获得已知信息(这个已知信息可以是上文的话题也可以是上文的述题)并以之为话题而推动话语不断展开的。 四、请对下列话语片段中的划线部分进行分析,指出话语结构的形成运用了哪些类型的话题推进方式。 1.“这三地”到“北京、上海、广州”是话题的派生推进,“王府井、南京路、上下九”到“这种商业街道”是三个述题并行的线性推进,“这种商业街道”到“像法国巴黎香榭丽舍那样具有足够亲和力的街区”是话题的派生推进。 2.“他”是对话题的平行推进,“这辆车”是述题的线性推进,有0的地方是话题的平行推进,“车后座”是对“这辆车”的派生推进,“一边”是对“车后座”的派生推进,“筐里”是对“一边”的派生推进,“每个瓜”是对“筐里”的派生推进。“崔老实”是平行推进,“手、脚”是对“崔老实”的派生推进。 3.“盗版本的封面、正文部分的文字、图案、每篇文章起首的衬底图案、内封上作者的彩照、每页的页码”是“盗版本”的派生推进。 五、请在小说、剧本中选择一段对话,或者记录自己生活中人们的一段对话,运用教材上的术语,对它进行会话结构的分析。 例:老舍《茶馆》: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②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③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④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⑤ 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 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⑥ 常四爷 (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⑦ 马五爷 (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你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⑧ 马五爷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 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 (往后面走去) ⑨ 常四爷 (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上例中①②③④⑥⑦⑧⑨均是话对,每个人物每次说的话包括⑤都是一个话轮。①自成话段,主题是关于打仗的。②③也自成话段,②的主题是“常四爷骂谁”,③的主题是“二德子的职业”。④是一个话段,主题是“二德子的职责”,⑥是一个话段,主题是“二德子打人”。⑦⑧是一个话段,主题是“不要打人”。⑨是一个话段,主题是“二德子打人不对”。②的动作“凑过去”,③的动作“打量”和话语“我说这位爷”,⑤的称呼语“哥们儿”“德爷”,⑦的称呼语“二德子”、“马五爷”,⑨的动作“凑过来”和称呼语“这位爷”都是会话开端的召唤方式,②的“你问我哪”和⑥的“怎么着”是会话开端的回应方式。⑧中二德子的话是会话的前置结束语,⑨中“马五爷”的话是会话的结束语。
思考题 一、设想有一位导游一边走一边对身边的游客们说:“这里是咖啡馆,这里是博物馆,这里曾经是天文台,现在还是见证外滩变迁的历史陈列室”。为什么这里的三个“这里”都不具备衔接功能? 例句中代词所指代的对象只能在实际语境中找,在上下文中则找不到先行词或后行词,故代词“这里”在这里不具备衔接功能。 二、话题是不是只能提供已知信息?你能举出一个话题传递未知信息的例子来吗?
例如:A:你买的自行车多少钱? B:我没买自行车呀! A:哦,我听谁说你买了一辆自行车。 作话题的已知信息只是发话人认为受话人已经知道的信息,但假如这个信息实际上受话人并不知道,那么这一话题传递的就是未知信息了。如例中“你买的自行车”对受话人来说就是未知信息。 三、既然说文无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话语类型的语篇结构? 文无定法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指对具体话语类型的写作不应太拘泥。但不同的话语类型之间还应有所区别,以适应不同的交际功能。这种区别就是写作语篇时要遵循的一定规则。所以还要分析话语类型的语篇结构以区别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