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习题与测试>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语法
第十一节句法语义的认知解释
2012/6/11 9:42:09

第十一节  句法语义的认知解释(P241

练习题

一、男甲约会女乙,在中山公园左侧门见面,两个人都去了,乙却怎么也找不到甲;后来乙约会甲,搭乘地铁,在中山公园的前一站见面,结果,两人还是没有相聚。这到底是为什么?试从认知上进行解释。

第一次是由于两人在确定中山公园左侧门时选取的参照点不同,因而对“左”“右”的理解也不同。要知道,一个人面向中山公园所确定的左、右和背对中山公园所确定的左、右是完全不同的。第二次是由于两人对“前”的理解不同,因为“前”既可以指没到参照点以前的某个时间;也可以指过了参照点以后的某个时间。如果约会的甲、乙对“中山公园的前一站”的“前”理解不一致,那肯定碰不着面了。

二、他差一点儿摔倒了(没摔到)         他差一点儿没摔倒(没摔到)

    他差一点儿买着了(没买着)         他差一点儿没买着(买着了)

    他差一点儿结婚了(没结婚)         他差一点儿没结婚(歧义)

   (杯子)差一点儿打破了(没打破)   (杯子)差一点儿没打破(没打破)

(记录)差一点儿打破了(没打破)   (记录)差一点儿没打破(没打破)

请从认知上说明为什么“差一点儿没VP”格式会产生歧义。

“差一点没VP”格式之所以产生歧义,与人们的认知心理有关。凡是说话人不期望发生的事情,如“摔倒”、“打破”等,进入“差一点儿没VP”表示的都是否定的意思;凡是说话人期望发生的事情,如“买着”、“考上”等,进入“差一点儿没VP”表示的都是肯定的意思。而“结婚”这件事,在不同语境中,可能是说话人期望发生的,也可能是说话人不期望发生的,因此“差一点儿没结婚”就有可能产生歧义。

三、量词“根”和“条”都可以跟某些名词组合,例如“绳子”、“棍子”,但有的却不行。粤语的“条”甚至可以跟“村庄”组合,为什么?说说这两个量词在认知上有何不同。

汉语量词的运用体现了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分类。“根”和“条”都可以指形状细长的事物,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如“一根绳子”、“一根棍子”也可以说“一条绳子”、“一条棍子”,但“条”还可以用于形状较长的、软的、会动的事物,如“一条蛇”、“一条狗”、“一条腿”等,而“根”就没有这个用法,不能说“一根蛇”、“一根狗”、“一根腿”。此外,“条”还可以用在一些抽象的事物上,如“一条新闻”、“一条法律”等。

粤语中“条”和“村庄”的组合,很可能是因为广东的大部分村庄都是依河傍水,形状狭长,因而看上去富有动感,与“条”的认知归属一致的缘故。

四、有关战争的许多词语现在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梯队、战线、火力侦察、攻克堡垒、后勤、空降、主攻、制高点、游击战等。请从认知的角度说明它们是如何运用隐喻或转喻的。

这是一种隐喻。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高速运转的社会,很多人都过着一种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因此,用“战线、火力侦察、攻克堡垒”等战争领域的词语来描写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富有表现力。

 

思考题

一、中国传统修辞学的比喻,跟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中国传统修辞学中的比喻是指用甲事物去描写或说明与之有相似点且本质不同的乙事物的修辞手段,它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分别以象似性和相关性为基础,前者是把一个认知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认知域,后者是用同一认知域中的甲事物代替乙事物。比较起来,修辞学中的比喻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更具有可比性。至于转喻,在传统修辞学中称为借代。

比喻和隐喻的相同点:中国传统修辞学中的比喻和认知语言学的隐喻都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没有两个事物或概念的象似性,修辞学中的比喻和认知语言学的隐喻都没法建立。

不同点:

1)从研究视角来看,中国传统修辞学只将比喻视作一种语言现象,视作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转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围。换言之,隐喻、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的方式。

2)从研究范围来看,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包括的范围更广。

二、汉语词类的划分是个老大难问题,试用原型理论,从词类的连续统角度说说你对汉语词类划分的看法。

语言学范畴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这一范畴和那一范畴之间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过去,由于我们对汉语词类的划分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即试图通过有限的几项分布特征把所有的词都硬性归入名、动、形等词语类别,结果导致了词类划分的老大难现象:分布主义路线根本没法贯彻到底,兼类、活用现象大量产生。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提示我们,汉语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范畴成员在范畴中的地位是不等的,有的是典型成员,有的是非典型成员;同一词类不一定共有一项或一组其他词类没有的分布特点,不具有绝对的排他性。这样,我们在处理词类问题的时候,就应该适当采取一些柔性的办法,先弄清每一词类的典型成员在分布上所具有的相对共性,然后再根据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特点,建构出每一词类以及整个汉语词类范畴的连续统。
地址:浙江外国语学院 电话: 邮编:310012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五角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