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习题与测试>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语法
第四节短语类型与层次分析法
2012/6/11 9:27:47

第四节  短语类型与层次分析法(P196-199

练习题

一、指出下列短语的类型。

1.住了一年 (述补词组)        2.予以严厉批评(述宾词组)    

3.洗刷干净 (述补词组)        4.知道底细(述宾词组)

5.阳光灿烂(主谓词组)         6.进来歇一下(连谓词组)      

7.文化教育(偏正词组/联合词组)8.分析研究(联合词组)

9.坚强无比(述补词组)         10.他中等身材(主谓词组)     

11.凯歌阵阵(主谓词组)        12.他去比较适合(主谓词组)

13.态度和蔼(主谓词组)        14.富裕起来(述补词组)        

15.硕果累累(主谓词组)        16.热爱家乡(述宾词组)      

17.十分壮丽(偏正词组)       18.喜欢清静(述宾词组)      

19.走了一个(述宾词组)       20.通知你所认识的(述宾词组)

21.坚持下去(述补词组)        22.读了三遍(述补词组)       

23.吃得很饱(述补词组)        24.病虫害防治(偏正词组)

25.我们大家(同位词组)        26.有人找你(兼语词组)       

27.你们几位(同位词组)        28.互相支援(偏正词组)

29.船长老李(同位词组)        30.活跃学术气氛(述宾词组)  

31.独立思考(偏正词组)        32.禁止大声喧哗(述宾词组)

33.体育运动(偏正词组)        34.春秋两季(同位词组)       

35.研究水平(偏正词组)        36.高兴得很(述补词组)

37.“山”这个字(同位词组)    38.进京告状(连谓词组)       

39.写文章做演说(联合词组)    40.无比坚强(偏正词组)

41.伟大事业(偏正词组)       42.鼓励他学好功课(兼语词组) 

43.国庆节那天(同位词组)      44.战斗英雄黄继光(同位词组)

45.叫河水让路(兼语词组)      46.迅速发展(偏正词组)       

47.痛快极了(述补词组)        48.非常谦虚(偏正词组)

49.摔交这种运动(同位词组)    50.称她为师姐(兼语词组)     

51.史密斯先生(同位词组)      52.打电话报警(连谓词组)

53.请他做东(兼语词组)        54.有决心搞好工作(连谓词组) 

55.出去闲逛(连谓词组)        56.使人聪明(兼语词组)                        

二、指出下列哪些是主谓词组。

    1.今年虎年      2.今年实现      3.今天星期天      4.中国的首都北京

    5.明年春节      6.明天春节      7.民歌四首        8.中国民歌演唱会

    9.关心不够      10.关心得不够

三、指出下列哪些是述宾词组。

    1.繁荣市场      2.繁荣景象      3.举手表决        4.给予处分

    5.奖励先进      6.奖励基金      7.加强领导        8.正确领导

    9.看了四本      10.看了高兴

四、指出下列哪些是定心词组,哪些是状心词组。

1.严肃态度(定心词组)       2.严肃纪律 (述宾词组)   

3.纪律教育(定心词组)       4.教育市民(述宾词组)

5.市民情绪(定心词组)       6.情绪激动(主谓词组) 

7.激动高呼(状心词组)       8.高呼口号(述宾词组)

9.口号内容(定心词组)        10.内容激烈(主谓词组)   

11.激烈论辩(状心词组)       12.论辩口才(定心词组)

13.口才一流(主谓词组)       14.一流水平(定心词组)   

15.水平一般(主谓词组)       16.联合阵线(定心词组)

五、指出下列哪些是述补词组。

    1.考虑清楚(述补词组)         2.喜欢清静(述宾词组)  

    3.朗读重要(主谓词组)           4.画得生动(述补词组)         

    5.觉得难受(述宾词组)           6.泡得舒服(述补词组)    

7.泡着舒服(状心词组)           8.住了三人(述宾词组)

9.住了三年(述补词组)           10.住了心烦(主谓词组)

六、指出下列哪些是联合词组。

    1.北京上海(联合词组)           2.首都北京(同位词组)        

3.北京郊区(偏正词组)           4.描写解释(联合词组)         

5.分析仔细(主谓词组)           6.分析对象(偏正词组)    

7.积极热情(联合词组)           8.积极参加(偏正词组)

    9.积极得很(述补词组)           10.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联合词组)

七、指出下列哪些是同位词组。

1.明天清明(主谓词组)        2.清明那天(同位词组)      3.首都北京(同位词组)     

4.山城重庆(同位词组)        5.深圳特区(偏正词组)      6.首都地区(偏正词组)

7.“汉”字(同位词组)        8.方块汉字(偏正词组)

9.刘胡兰烈士(同位词组)      10.刘胡兰精神(偏正词组)

八、指出下列哪些是连谓词组。

1.来借书聊天(连谓词组)       2.坐下来谈生意(连谓词组)   

3.坐汽车上山 (连谓词组)      4.死而无憾(联合词组)      

5.一卷起铺盖就回家(紧缩复句) 6.坐着汽车上山(偏正词组)

7.分解提取(联合词组)         8.有亲戚在国外(兼语词组)       

9.有权利享受到(连谓词组)     10.调到司令部当作战参谋(连谓词组)

九、指出下列哪些是兼语词组。

1.禁止闲人进入(兼语词组)          2.开了门跑出去(连谓词组)        

3.嫌弃这个单位奖金不多(述宾词组)  4.禁止嘻笑打闹(述宾词组)  

5.评出模范作榜样(兼语词组)        6.要求全军上下步调一致(兼语词组)

7.希望明天会更好 (述宾词组)       8.有个亲戚在国外 (兼语词组)    

9.组织全市高校义务劳动(述宾词组)  10.是上级领导机关的果断决策(述宾词组)

十、指出下列量词结构的小类。

1.几十遍(数量结构)         2.这册书(指量结构)       

3.开三枪(数量结构)         4.三棵树(数量结构)

5.哪些人(疑量结构)         6.每五人(数量结构和指量结构组合)     

7.八百块钱(数量结构)       8.多少两(疑量结构)

十一、指出下列方位结构表示的语法意义。

1.三十上下(表示范围义)            2.五十左右(表示范围义)

3.座位左右(表示处所义)            4.会场内外(表示处所义)

5.三点左右(表示时间义)            6.同学中间(表示范围义)    

7.手术中(表示过程义)              8.书本上(表示范围义)

十二、指出下列哪些是介词结构。

1.以民族英雄自居(介词结构)        2.在家里读书(介词结构)

3.被坏人袭击(介词结构)             4.朝东走去(介词结构)

5.自北京到上海(介词结构)           6.将会场内外封锁(介词结构)                         

7.向自由民主(介词结构)           8.这样做是为了情谊 (介词结构)

十三、把下列句子中的“的”字结构用“        ”标示出来。

    1.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2.边防检查站的马上会派有关人员去监察的。

    3.先进的要帮助落后的

    4.这种稻草做成的工艺品是这些农民亲手扎的。

    5.这样做谁也不会觉得过分的。

    6.我们都识水性的。

    7.屋里静悄悄的。

8.这班车下来的旅客要过渭河的,就不得不在车站旅馆住宿了。

十四、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

     1.希 望 参 加 去 欧 洲 的 旅 行 团

      || |                      |

            | ||                |

                  |     |  |     |

                  || ||

                                              

2.   人 通 知 老 李 来 开 会

      |      兼语                |

      ||||

          |||               |

               || |          | 

     

   ||||

       

     3. 高 兴 得 小 王 跳 了 起 来

        | |   |             |

                 || |       |

                       ||  ||

 

    4. 弟 弟 的 自 行 车 撞 了 一   

       |             | |        |

       | |   |    ||| |   |

                             ||||

                              

    5.   能 不 能 马 上 报 到 还  是 一 个 问 题

       |                   |  |              | 

       |||               |  |  ||        |

          |     ||      | ||||| |   |

           ||| ||||  |        |||

              |||

 

6. 从 大 海 上 吹 来 湿 润 而 新 鲜 的 风

       |      | |                      |

       |||   | | ||                |

           ||| ||||         |  ||

                          | |     |

  十五、下面的切分哪个才是正确的?请运用层次分析的三原则作出解释。

1. a. 割断中国的/历史 —— 割断皮带的/刀子

   b. 割断/中国的历史 —— 割断/皮带的刀子

    前面一句b切分是正确的,后面一句a切分是正确的。这是三原则中的意义原则在起作用。因为“割断中国”和“皮带的刀子”这样的组合虽然在语法上好像是允许的,但是没有任何意义。

2.     a. 去了一趟/美国—— 去了一层/外壳

b. 去了/一趟美国—— 去了/一层外壳

    前面一句的切分a是正确的,后面一句的切分b是正确的。这是三原则中的结构原则和功能原则在起作用,因为“一趟美国”不是合法的结构体,而“去了一层”述宾词组不可以再带一个宾语“外壳”。

   , ;  3. a. 小张看中的/皮鞋—— 小张最好的/皮鞋

b. 小张/看中的皮鞋—— 小张/最好的皮鞋

    前面一句的切分a是正确的,后面一句的切分b是正确的。这是三原则中的功能原则在起作用。因为“小张”无法再跟“看中的皮鞋”组合;“小张最好的”不能和“皮鞋”搭配。   

    4. a. 很解决/问题——很喜欢/唱歌

       b. /解决问题——很/喜欢唱歌

     前面一句b是正确的,因为“很解决”不能成立,不符合结构原则;后面一句ab的切分都是正确的。

    5.a. 直接回答/问题——救了他的/孩子

       b. 直接/回答问题——救了/他的孩子

    这两个句子的两种切分都是成立的。前面一句的两种切分意义相同,只是语用要求不同而已;后面一句是歧义结构,两种切分都成立,但意义不同,“救了/他的孩子”是述宾结构,“救了他的/孩子”是偏正结构。

     6a. 没有买票/的——越发显得/精神

        b. 没有/买票的——越发/显得精神

前面一句的两种切分都是正确的,但是有歧义;后面一句b的切分是正确的,因为“显得”是粘宾动词,必须带着宾语,所以a切分违反了功能原则。

十六、用层次分析法分化下列的歧义短语。

      1.关 于 他 的 专 题 片                    关 于 他的 专 题 片

        |    |   |     |                   |  | |         |

 

      2.       宿                         宿 舍                     

        || |           |               |       | |   |

 

      3.鲁 迅 和 他 的 老 师                   鲁迅 和 他 的 老 师

        ||    |       |                   |       |    | |

 

4.安 排 好 工 作                           安 排 好 工 作

    |    | ||                           | | |    |

         

5.看 打 篮 球 的 孩 子                     打 篮 球 的 孩 子

       |||             |                   |        |    ||

 

      6.两 个 师 大 的 学 生                   两 个 师 大 的 学 生

        || |          |                   |       |    ||

 

思考题

一、有人把实词与实词的组合叫做“词组”,把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叫做“结构”,你认为这样区分好不好?

这样区分虽然简明,但是有问题,主要是“词组”类别多而杂,内部不一致,既有结构关系命名的偏正词组、动宾词组,也有词类命名的方位词组、数量词组;而“结构”只有两类,介词结构和“的”字结构,明显不协调。这样一来,给短语分类的价值就难于体现出来。

二、有人给“连谓词组”下了个排除式的定义:两个动词性词语连续出现,它们之间没有偏正、述宾、述补、主谓、联合、同位、兼语等关系,这就是连谓词组。你认为这种办法好吗?为什么?

这种办法不太好,因为采用的是排除法,但并没有说明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什么,排除的因素往往是开放的,所以还是无法把握这种结构的特点。所以应该以正面肯定的方式来下定义:连谓词组表示连续的几个动作。连谓词组表示的几个动作往往是有时间先后的,所表示的状态也是动作发生后所导致的,因此各成分之间不能换位。

三、“兼语词组”历来有人主张取消,把它并入连谓词组,你同意吗?为什么?

“兼语词组”有它自己的特点,即由一个述宾词组跟一个主谓词组套叠而成的,述宾词组的宾语兼任主谓词组的主语,如“请你来”。典型兼语词组的谓语动词往往带有使动性。如果把这类词组归并到连谓词组里,连谓词组的特点也无法说明,兼语���组的特点也被埋没了,从而造成理解上的麻烦。因此虽然不断有人主张取消,但却一直没能实现。

四、当表示时间的数量结构在动词后面出现时,不容易区分是宾语还是补语,例如“住了一年”和“等了一年”。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区分吗?

当表示时间的数量结构在动词后面出现时,有的构成述宾结构,有的构成述补结构,所以辨别的时候不能光凭数量结构就作简单处理。这主要看动词的类别,当动词是一般的动作动词时,后面跟数量结构是述补结构(住了一年);当少数动词本身的语义跟时间密切相关时,则为述宾结构(等了一年)。

五、汉语由于词形变化少,名词加名词,有可能是偏正、主谓两种不同的关系,动词加名词,也有可能是动宾或偏正的关系,请举例说明这种语法现象。

汉语词形变化比较少,所以语法手段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同样的词,在组合时可能是这种结构也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构。例如:“明年中秋”是偏正结构,“明天中秋”是主谓结构。“学习文件”既可以是述宾结构,也可以是偏正结构。这可以用插入法来鉴别:明年(的)中秋/明天(是)中秋,学习(的文件)/学习(了)文件。

六、有人主张“坐在椅子上”不分析为介词结构作补语,而分析为“坐在”带方位结构作宾语。你以为如何?请说明理由。

    如果认为是介词结构作补语,那么“坐”是一个动词,后面的“在……上”可以看作是方位词组的固定搭配。这对语义分析比较有利。也有人认为“坐在”是一个动词(或单独再立一个“动介结构”),后面的“椅子上”是它的宾语。因为从读音上来看,“坐在”连在一起,可以说“不是坐在而是站在椅子上”,也可以说“坐在了椅子上”。两者分析的区别主要是偏重于语义还是偏重于形式。本书采用偏重语义分析的一种方法。

七、“一阵风雨”、“一顿便饭”、“一场京剧”是分析为定心词组好,还是分析为状心词组好?为什么?

    “一阵风雨”、“一顿便饭”、“一场京剧”还是分析为定心词组比较好。因为“一阵”“一顿”“一场”虽然是动量词,但“风雨”、“便饭”等名词跟“书本”、“桌子”等一般名词还是有区别的,前者的语义跟动作行为有关,具有动态性,它们可以接受动量词的修饰。

八、有时,方位词跟名词组合,要判断是名词还是方位结构比较困难。例如:桌上、院内、树下、家里。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主要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判断:1、名词跟方位词结合的紧密程度;2、出现频率

的高低;3、语义的专指性。“天上、乡下、国内、海外”已经凝固成词;“桌上、院内、树下”一般还是看作方位结构;至于“家里、厂里”则有歧解,借指家里的人,可看作名词(家里反对;厂里支持我们);只指处所时,可看作方位结构(家里来了客人;厂里停着两辆卡车)。

九、方位词组表示“条件”是有限制的,例如:“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恶劣的条件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请分析出现的条件限制。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方位结构“在……下”表示条件,但是中间的结构都是偏正词

组,中心语或者是“条件”、“情况”等抽象名词,或者是“帮助”、“领导”等动名兼类词;修饰语或者是指称性的,或者是施事性的,或者是描写性的。如果是单独一个词就不能出现在这样的结构中,因为语义不能得到自足。

十、有人另外设立了“所”字结构和比况结构,例如“所见”“所闻”“所想”“像花儿似的”“跟兔子一样”。你认为有无必要?为什么?

汉语中“所”字结构和比况结构各有它们自己的特点,所以单列出来有利于我们学习和运用。但是为了避免结构过于繁多,影响我们学习主要的结构类型,也可以不单列出来。

汉语中“所”字用在动词前,作用是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这个结构所指代的必然是动词的支配对象,“所见”相当于“见到的东西”。

比况结构中“似的”附着在词和短语后边构成“似的”结构,表示比喻或说明情况相似,相当于一个形容词。如:“像花儿似的”“飞也似的跑过来”。“跟……一样”表示比喻,作用也是相当于一个形容词。如:跟兔子一样。但是要注意区别比较格式:“这只兔子跟那只兔子一样”,这不是比况结构。

十一、层次分析法对分化类似“修路”、“汽车医院”、“连校长都不认识”、“大衣裹得严严的”这样的歧义有作用吗?

  层次分析法不是万能的,对分化类似“修路”这样的歧义结构没有作用。因为它们在层次结构上没有区别,它们的歧义都是因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如“修路”,“路”可能是修理的对象(受事),也可能是修建的结果;“汽车医院”,既可以理解为“修理汽车的医院”,也可以理解为“在汽车上的医院”,前者“汽车”为受事,后者“汽车”为处所;“连校长都不认识”,“校长”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大衣裹得紧紧的”,“大衣”可能是工具,也可能是受事。

十二、有人主张层次分析法应该分析到每个语素为止,你认为是否可行?为什么?

从理论上说,层次分析法可以分析到语素,但从汉语分析的实际需要看,不是每个分析对象都需要分析到语素的。例如,对于句子(单句)和短语来说,最多只要分析到词就可以了,如果分析到语素,就会比较繁琐。如果是分析词(合成词)的内部结构,就需要分析到语素。 

  十三、层次分析通常采用切分的方法,是不是还可以采用组合法、画线法和树形图?请分别标示出来。


 

 

地址:浙江外国语学院 电话: 邮编:310012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五角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