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资源> 电子教案
第五章-第二节 言语行为及其基本准则
2012/5/21 15:15:14

第二节 言语行为及其基本准则

                               第二节 言语行为及其基本准则
学习要点:了解言语行为的基本要素,三个层次及其特点,掌握言语行为的基本准则;会话合作原则以及礼貌原则,并能够运用这些原则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

    言语行为指的是用言语来施行各种语用意图的行为。言语行为存在着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合作原则:保证信息传递能顺利进行,双方能达到最大限度的相互理解;礼貌原则:调节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使言语行为在和谐的氛围中顺利进行,从而使发话者的语用意图更容易实现。此外,还有道德原则,关联性原则,美感原则等。
言语行为分析
(
)言语行为的要素
   
言语行为的要素主要有三个:发话者,受话者,话语内容或传递的信息。此外,语境也是言语行为的要素。
发话者;2,受话者;尽管言语行为有不同的种类,但都必须有发话者,受话者。
话语内容;任何言语行为都有具体的内容。
"吃了吗 "(并不是在关心对方饿不饿,它有什么具体内容 这种慰籍型的交际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是:我在同你打招呼,我要跟你保持联系)
语境:任何言语行为都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发生的。语境不仅对言语行为的内容和形式有干预作用,而且有补充作用。
(
)言语行为的类型
言语行为有三种类型:
言内行为:是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需要从词汇中挑选词语,还要选择一定的句法规则对这些词语加以组合形成话语,然后赋予这句话以语音形成,形成一串音波。
你是不是觉得房间里很热 (练习一)(如果说话人的目的是在选择一定的词语和句法规则而形成语面意义,这个言语行为就是言内行为)
言外行为:就是用说话来体现发话者意图的一种行为。
你是不是觉得房间里很热 (如果说话人的目的是在向受话人表达某种意图,或直接询问,或间接表示开空调的请求,命令,这个言语行为就是言外行为)
言后行为:这是指受话者听了发话者的话语之后所受到的影响,也就是话语带来的后果。
你是不是觉得房间里很热 (如果受话人听出了言外之意,表示同意开空调或去开空调,则听话人的行为就是说话人话语带来得后果,是言后行为)
言语交际的基本准则
(
)合作原则:言语交际总是要相互合作的,通过合作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合作原则是交际双方为交际成功而应遵守的原则。由四条准则组成: 数量准则, 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1,
数量准则:话语所含信息量与本次交谈所需信息量应该一致。即发话者应根据语境要求向受话者提供的信息,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同时,受话者也相信发话者正是这样做的。
你从哪儿来
从被大荒来。北京的北,大小的大,荒地的荒。(超过了足够的信息量)
1
:昨天一天你去哪儿了
:上午去学校上课。
只回答了"上午"做什么了,没有回答其他时间都做什么了。所以,信息不完全。
2
信息量超出交际目的需要的数量,会造成话语的重复,罗嗦,使人厌烦。
例如马季的相声《打电话》中的"罗嗦"先生。
3:
(
假如你最近遇到了一件烦恼事儿,正巧在路上碰到一位朋友,他正有急事出去。)
他跟你打招呼:
——"
很久没见面了,你好吧!"
如果回答:
——"
还好。"
这样模糊地回答,符合当时情境下对方的话语意图,属于正常的交际行为;
如果回答:
——"
好什么呀,最近倒霉透了。"
这种情况下,他就要停下来表示关心地询问你。
这实际上违背了对方"打招呼"的交际目的。
数量准则既然是一种合作原则,那么不仅发话者要遵循,受话者也应遵循。受话者的遵循表现在:如果他认为发话者的说话意图是真诚的,那么受话者就应该相信他传递的信息在一定语境中是适量的。
2,
质量准则:发话者所提供的信息要真实可靠,不说自己认为是谬误的话,不说缺乏充分根据的话。即使这信息或许是不真实的,但至少发话者主观上没有发现这一点。他是把它作为真实信息传递给对方的。而受话者的合作就表现在他相信发话者不会说明知是虚假的话。诚实是一种美德,言语交际也不例外。在交际时,不能把虚假的话当作真实的话说,否则就是欺骗。
1:
从前有十个人,相约每人带一壶酒来聚餐。其中一个人想:我带一壶水去,和他们的酒放在一起,谁也不会知道是谁带的。殊不知,别人也和他想的一样,都带了水来当白酒。结果到喝酒时,每个人倒了一杯,发现一点儿酒味也没有。都以为是自己那壶水,也不好说酒淡,反而啧啧称赞:"好酒!""好香啊!"
这个笑话中,每个人喝的都是水,却称赞"好酒!""好香啊!",隐含"我喝的是真正的好酒"的意思,因此每个人发出的信息都是虚假的。证据不足的话不能说得太绝对,否则就是武断甚至是污蔑。有时,为了维护信息的质量准则,必须委婉地进行信息传递。
有时在外交场合,经常会遇到一些敏感的问题。不能正面回答,又不能不回答。这时只好采用迂回曲折的方式确以保信息的质量原则。例2: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位外国记者问:
——
你们一直强调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那么,你们是否把李登辉看作中国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从容不迫地答道:
——
真正的中国人都拥护祖国统一,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这个问题十分敏感。李登辉搞台独,企图分裂祖国,人所共知。
但是,在外交场合,面对记者的提问,不好正面回答。
采用肯定句方式表达正面的观点,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坚持了正确的立场。
质量原则的变通:
信息的真实性可以根据语言应用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在寒暄时,可以而且有时应该不必提供真实信息。
3
——
最近好吗 (不过随便问问)
——
挺好!谢谢。(其实并不好,不过应付一下而已)
——
看起来你今天气色不错。(其实病了好几天了)
——
还好,谢谢!(刚到医院打完针)
当然,我们要辨证地遵循质量准则。比如,善意的谎言就是对质量准则的积极超越。(对重病患者隐瞒病情,不能认为失去了质量准则)(中国人招待客人,"饭做得不好,请多包涵。——客气)
3,
关联准则:话语之间以及话语与话题之间应该相互关联。对发话者来说,遵守关联准则意味着他按照所说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按照受话者接受话语或者接受经验时的心理顺序来组织话语,展开话语。每次说话都会有一个话题,所有的话语就应该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交际中,谈论的话题一般应该与上文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发话人不能说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受话人不能频繁转移对方的话题,或者避而不答,答非所问,更不能离题万里。
1:
甲说:"你贵姓啊!"
乙答:"我坐汽车来的。"
甲说:"叫什么名字 "
乙答:"我肚子不疼。"
上面这段相声中,乙答非所问,违反了关联准则。但有时候为了传递语用信息,也可以故意与语境拉开距离,在允许的范围内把话题扯远,以便让受话人从外部去检索相关信息。
2:
(
一个醉鬼在酒馆喝多了)
醉鬼对招待说:"快拿点醒酒的东西来吧!"
招待说:",我这就去拿帐单。"
醉鬼要的"醒酒的东西",是茶水,饮料之类的东西。
招待的回答"我这就去拿帐单"显然不符合关联准则。
但他目的是要让醉鬼知道,他已经喝得太多,钱也花得太多了。
帐单一拿来,看到花了那么多钱,醉鬼肯定就会吓醒了酒。
这样的言语行为常常会收到幽默讽刺的语用效果。对受话者而言,遵守关联准则意味着他相信发话者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关联的,万一感觉有不关联之处,首先不是怀疑发话者的诚意,而是努力参照语境搜寻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直至能顺利地把它们关联起来。
4,
方式准则:话语的表达方式应该让受话者易于理解。表达要清楚明白,简明易懂,尽量避免岐义,晦涩, ,含混等现象。交际时,如果所说的话晦涩难懂,含有歧义,或者重复罗嗦,杂乱无章,都会造成误导,使人无法了解,影响交际。
1:
:你会下围棋吗
:下不过聂卫平。
其实乙刚学会下围棋。他把自己跟棋圣相比,本身就是不恰当的。
尽管他的回答确是实情,但给对方造成一种假象:好像乙的围棋水平很高。
这就使对方无法获得真实信息,可能影响进一步的交际。受话者对遵守方式准则也体现在只要相信发话者是有说话诚意的,他也就会相信发话者一定是力图把话说行清楚明白的。万一有不清楚不明白的现象存在,他也会积极地到语境中去寻找原因。
(
)会话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完善和补充。在交际过程中,除了合作原则以外,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在言语行为中渗透尊重对方,保护对方自尊心的礼貌信息,是信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社会礼貌规范。礼貌是人际之间协调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语言外的种种手段来表现,例如微笑 ,握手,弯腰,点头,让座,让路等,但最常用的是语言手段,我们不仅可以用问候语,话别语,称呼语等表达礼貌,还可用语音的变化,词语的选择,一些特定的句法格式及话语模式等表达礼貌。什么情况下该使用礼貌方式,使用什么样的礼貌方式,要达到什么样的礼貌程度,这些都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必须考虑的。如果我们愿意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实现一定的语用意图,或者在语言交际 中要向对方表示我们的友善,就要遵循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处在比合作原则更高的层次上,因为只有遵循了礼貌原则,维护了交际双方的均等地位和友好关系,受话者才更愿意去配合发话者,发话者的语用意图才可能更充分地得到 实现。所以为了维护礼貌原则,人们甚至不惜牺牲合作原则的某一准则。如有时我们想回 绝对方的要求,但又希望尽量减少对方不愉快的感觉,就会违反 质量准则说一些无碍大局的谎话。礼貌原则比合作原则有更大的灵活性。在有些类型的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必须反方向使用 ,也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礼貌的表达方式降到最低限度,例如在训斥,威胁, 咒骂等言语行为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礼貌原则的具体体现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例如在 家庭生活中对长辈的礼貌表达方式与在正式场合下对同一长辈的礼貌表达方式就会有所不同。为此要研究礼貌原则的实现方式,就需要先根据对礼貌的不同要求给言语行为分类。
1,
从礼貌的角度给言语行为分类
a
竞争类言语行为。这类行为有"命令","要求","批评","禁止",它们就其 行为的语用意图本身来说就是不礼貌的或者说是失礼的,因为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去说话,言语行为的最终 目的都是让听话人按自己的意志去做或不做某一件事。但与下面冲突类言语行为不同,竞争类言语行为对行为赖以实现的语言方式并没有严 格要求,说话人可以用较为礼貌的语言方式去完成它,也可以用不礼貌的方式,依靠威势达到目的。
b
冲突类言语行为。这类行为有"训斥","咒骂","威胁",它们不仅在语用意图 上是失礼的,而且它们赖以完成的语言方式也只能是不礼貌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礼貌地训斥 ,更不可能礼貌地咒骂。
c
和谐类言语行为。这类行为有"邀请","祝贺","感谢","道歉",它们与冲 突类言语行为正好相反,从语用意图到语言方式都必须是礼貌的,除非在一些特殊场合,一 般来说,我们不可能不礼貌地感谢,更不可能不礼貌地祝贺。
d
合作类言语行为。这类行为有"报告","讲述","宣布","介绍"等。它们是以 交换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言语行为,交际双方最关心的是信息本身,因而要求双方最大限度地 遵循合作原则。虽然说在这类行为中礼貌原则的遵循并不是首要的,然而对它的违反会造成受话者的反感以至抵触,容易影响到他对合作原则的遵循,最终会破坏发话者语用意图的完满实现。
为什么会存在不礼貌的行为类型呢 因为在礼貌原则之上还有更高层次的原则管束着礼貌原 则,例如道德原则。这首先取决于发话者的道德信念,也取决于发话者对受话者道德面貌的 判断--道德低下的发话者可以把礼貌原则中的自谦变为诌媚,道德高尚的发话者对无耻小
人也无须什么礼貌。
2
礼貌原则的7条准则
跟合作原则一样,礼貌原则也体现为一些准则,用这些准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话语感觉上比较礼貌,而有的却不够礼貌,有的甚至到了异常的程度。
(1)
得体准则
得体准则指交际双方的言语要减少对别人不利的信息,尽量符合共同的习惯和心理,不要让别人感到不舒服。
1:
在饭店里吃饭。
服务员:——溜肝尖来啦!
顾客甲:——我看看,我看看。嗯,这是健康的猪肝。如果这猪得了肝炎或肝硬化,颜色就不这样了。
2:
服务员:——口条来了
顾客甲:——我看看,我看看。嗯,这就是猪舌头。你看,这上边的点点,就是乳突,专门分泌唾液的。唾液你们知道吗 就是哈啦子。
上面两个例子的说法都很不得体。
(2)
慷慨准则:尽量少表达利己的和有损于对方的看法。
这一准则的基础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观念:尽量使他人受惠最大而受损最小,尽量使 自己受惠最小而受损最大。这里的""""可以是实际利益上的,也可以是感情上观念上比较抽象的"""损。
按这一准则说话,发话者在提出某种要求时,就应该尽可能地在话语中涉及对听话人有利的内容,同时又要尽可能回避自己受惠的实质。这样,听话者在满足说话者的要求时,就容易 产生一种心理平衡的感觉而不至于不愉快。用疑问句表示祈使,就是在礼貌原则的慷慨 准则制约下发生的。因为询问对方有没有做某件事的可能,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出要求对方做某件事,意味着尊重对方的选择权,到少在话语上给了对方按自己意愿行事的权力,尽管 在当时的语境中很可能对方实际上并无选择的余地。这就是一种感情上观念上的""。所以几乎在所有的语言中,用疑问句来表示祈使都被认为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
例如:
奥地利电影《希西公主》中,希西公主的公爹——老国王处处跟别人"打岔",一问三不知。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说"太棒啦!"。大家都以为他耳朵不灵。实际上他是:"听喜欢的话就不聋:听讨厌的话就聋。"
能够做到听了讨厌的话象是没听见一样,这的确是极端的"慷慨大方"。试想,和这样的人交流,一般不会有什么尴尬和不快。
(3)
赞誉准则
赞誉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避免贬低对方,而应当多赞誉对方。否则,就会导致交流失败。
1:
有次某影视摄制组到一所大学与高校学生交流,座谈。
剧组人员没有按时到会,千余名大学生等了一个多小时。
会议即将结束时,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责间:
——
你们是否觉得我们的时间不值钱
某演员回答道:
——
我觉得这位同学有点像《有话好好说》里的张秋生,把小事夸大了。
又说:
——
我还觉得你像记者,记者就是这样,喜欢猜测,猜测别人心里想什么。
显然,这位演员的话违背了赞誉准则。
他的话刚说完,场内立刻大哗。
现场有多位记者甚至围追不放,一定要讨个"说法"
(4)
谦虚准则:在话语中尽量少赞誉自己并少贬低对方。
谦虚也是一种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观念。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自尊心在别人对自己某一方面成就的承认中得到实现。因而在言语交际中过多地对听话人进行指责,或者说话人过分地炫耀自己,即不谦虚,都会伤害听话人的自尊心,招致听话人的反感 。
按谦虚准则说话,就应对受话一方多赞扬,少指责;对自己则应避免炫耀,甚至有时还需要适当地贬低自己。不过不同的民族对谦虚准则有不同的理解,●面对别人的赞誉 ,汉族人一般的反应是否定,甚至还要以自贬一番来表示自己的谦虚;而欧美人则以感谢对 方的赞誉来表示自己的礼貌。例如客人盛赞主人的酒菜丰盛,烹调手艺高超,作为主人的欧 美人就会诚挚地表示谢意,汉族人却通常是表示饭菜简单,不成敬意,手艺粗陋,恳请谅解 等。
1:
在人才市场上,招聘单位的主考官问:
——
请告诉我你的一次失败经历。
应聘者回答:
——
我想不起我曾经失败过。
这样说显然既不合逻辑,而且也十分不谦虚。
2:
——
你有哪些优缺点
——
我没发现自己什么缺点,可以胜任任何工作。
这样说既不符合实际,更违背了言语行为的谦虚准则
(5)
赞同准则
赞同准则指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减少与对方的分歧,尽量在非原则问题上尽量靠拢对方的观点,以增加一致性。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在交谈中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对方观点合理性的方面,并加以充分的肯定,交流就会进行地很顺利,反之,则容易导致交际失败。
例如:
——
你说得对,我们应该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看。国家不能动乱。国家不安定,最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又如:
——
工资要发,奖金也要发,大家的要求都是合理的。我完全理解你们的实际情况。现在,需要我们冷静地对待这个问题。厂子是大家的。厂子有困难,就是咱们大家的困难。谁家过日子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困难是暂时的。如果什么也不干,就这么争论下去,说破大天也不会掉下馅饼。只要咱们想办法把库存积压的产品推销出去,厂子有救了,大家也有救了。
面对工人罢工,提出补发工资的要求,先表示理解和赞同,然后在劝阻,就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当然,赞同应当有原则,讲究方式方法。
要有联系实际,不能曲意逢迎。
发自内心的赞同往往能得到意外的效果。
(6)
同情准则
同情准则指交际双方应减少与对方的情感对立,尽量增加双方的谅解。
否则,如果感情对立,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例如:
——
我的钢笔怎么不见了
——
我不知道。
——
真是活见鬼了,我的钢笔放在这里怎么就不见了呢!
——
没有人来过这里,你再找一找。
——
我找了半天了,哪儿都找遍了也没见到影子
——
谁看见我的钢笔了
——
这个鬼地方,连个钢笔也有人偷!
——
你说谁呢
——
我也没说你!
——
那你说谁呢
——
你这个人真怪,没说你就是没说你,你接什么话茬
——
这屋子现在就咱们两个人,你到底说谁呢
——
这可就怪了,我说了没说你,你怎么还没完没了呢!
——
你别话里有话,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就你聪明。谁不知道谁呀!
心理学家卡耐基在其著作《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出六种途径:
(1)
真诚地表示对对方感兴趣;
(2)
保持微笑;
(3)
多提对方的名字;
(4)
做耐心的听者,尽量让对方谈他们自己;
(5)
谈符合对方兴趣的话题;
(6)
以真诚的方式让对方感到他很重要。
其中主要是围绕"礼貌原则"展开的,可以作为成功有效的言语行为的参考。
(7)
一致准则:在话语中尽量缩小与对方的分歧,尽量夸大与对方的一致。
这里的分歧和一致可以是观点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就前者而言,受话者与自己有相同的认知,是他能够进一步接受自己看法的基础,因而越是夸大与对方的一致之处,就越能在 主要观点上让对方与自己认同;就后者而言,缩小分歧意味着尽量淡化削弱对对方的厌恶, 夸大一致意味着尽量显示对对方的同情或关心。它们都导致双方情感距离的缩小,从另一方 面使对方更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
言语行为在不同的语境中,即使对同一准则也往往会有程度上的不同要求。所谓礼貌的程度,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即语言表达方式越间接,话语变显得越礼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尽量把不礼貌的表达方式降到最低限度。
礼貌原则处在比合作原则更高的层次上,因为只有在遵循礼貌原则维护了交际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前提下,受话着才更愿意去配合发话者。所以为了维护礼貌原则,人们甚至不惜牺牲合作原则的某一准则。例如有时我们想回绝对方的要求但又不想造成不礼貌的后果,往往就会违反质量准则说一些无碍大局的谎话。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礼貌原则可以或必须反方向使用,如在训斥行为中礼貌原则可以降到最低限度:
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礼貌原则的具体体现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如对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礼貌表达方式应有所不同。
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同一条准则也往往会有程度上的不同要求。比如,礼貌的程度,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即语言表达方式越间接,话语变显得越礼貌。(这是以为表达方式越间接,利己的成分越少,利他的成分越多)(练习四)
初次见面询问对方的姓名。
你叫什么名字 (用最直接的方式,不追求礼貌)
请问怎么称呼您
不好意思,我还不知道怎么称呼您。(用最间接的方式,刻意表达自己的礼貌)
(
)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的关系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是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原则。礼貌原则往往与合作原则交叉使用,于是就常常出现谁主谁次的问题。如果两个原则发生冲突,发话人会根据当时的交际情况,决定突出哪个原则。
1,
在比较正式,庄重的交际场合,合作原则会让位于礼貌原则。
交际双方交往不深时,是当地违背合作原则中的某条准则,可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中国学者李柱丞在日本与日本友人讨论《源氏物语》。
中国学者谈到:《源氏物语》中的《桐壶》就是我国唐代白居易《长恨歌》的影子。而第四回的《夕颜》,同样出自白居易的《闻野砧》。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日本友人问:——你以为《源氏物语》是抄袭之作中国学者回答:——哪里,我只是认为樱花兼有梅花香。中国学者在回答中,用樱花和梅花做比喻,突出了礼貌原则,没有正面回答是否"抄袭"的问题。这样的答话实际上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和质量准则等。但是,却照顾了对方的面子,又侧面回答了对方的问题。
1
陈毅外长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
西方记者: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把美国的U-2型飞机击落的
陈毅:是用竹竿捅下来的。
西方记者的提问涉及到国家机密,但又不能不回答,陈外长于是巧妙地说"是用竹竿捅下来的",既活跃了气氛,又保守了秘密,显示了高超的外交艺术。
2
在商品经济领域,"推销员"满世界跑。商品营销已经成为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的业务。因此,企业营销中有句话叫做:"顾客的拒绝象春天";又说"嫌货才是买货人"
顾客的拒绝一定不会"像春天般的温暖",但是,从言语行为的角度,被拒绝者为了达到话语交际的目标,必须用这样的认识对待拒绝,才能逐步攻破顾客的心理堡垒。
2,
在非正式场合,在交际双方关系密切的情况下,礼貌原则会让位于合作原则。
因为在朋友,熟人以及地位平等的交际者之间,文质彬彬地客套礼貌,从语用效果上看不太自然,会被视为有"虚假""卖弄"之嫌。
1
——
过年又长了一岁。我看起来是不是老了很多
——
哪里,看起来你比去年还年轻。
——
我已经三十八了呀!
——
不像不像,看上去也就象三十六,七岁。
问话人对自己的年龄特征缺乏自信,因此,问话的潜台词希望别人说他年轻。
因为关系密切,所以,答话人用开玩笑的方式虽然没有迎合说年轻的话,但是却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表现出亲密的朋友感情。
2
一对新婚夫妇为了小事发生争吵,妻子赌气说要回娘家。
丈夫:——好吧,亲爱的,我可以陪你一起回去。咱要把话挑明了,这往返车费,生活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加班费,误工费,护理费,精神损失费,营养费,青春补偿费。。。。。。可得你出。
妻子:(破涕为笑)——讨厌!就知道耍贫嘴!
夫妻吵吵架,这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丈夫用"斤斤计较"的方式,得到缓和矛盾,调节气氛的语用效果。妻子终于破涕为笑。
这里就把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的关系处理得很妥当。所以,交际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言语交际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

地址:浙江外国语学院 电话: 邮编:310012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五角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