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虚词与词类划分理论
[教学时间]4个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现代汉语各类虚词的语法特点,会辨析各类虚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虚词的语法特点和运用。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母语语法教学以启发为主。
一、 介词
(一)类别
1.指明施事(主动者)、受事(被动者)、当事(受益者)的:“被、叫、让、由(由他负责)、把、给、将、替”等;
2.指明处所、方位、时间的,如“自、往、朝、向、由(由这里走)、在、当、于、趁、沿着、顺着”;
3.指明目的、方式、手段的:“为(了/着)、凭、以、由(由此知道)、本着、通过、根据、依照、遵照”等;
4.指明与事(伴随者)的,如“关于、至于、对于”等
(二)语法特点
1.附着在其他词或短语(主要是N、N性短语)的前面组合成介词短语充当V、A的状语,有时也充当定语:
[从上海]来 [比你]强 (对这件事)的看法
2.有些介词,如“在、向、于、给、自”等,可附在V或其他短语后。对于这种情况有两种态度:
(1)因介词与前面的V等关系密切,将其与V结合成一个功能相当于V的单位,它的后边带有宾语,共同组成述宾短语(电大张本《现汉》P337):
走向胜利 暖在心里 毕业于浙大 献给最可爱的人
(2)维持介词的一般特性,即附在N前构造介宾短语,在V后面时整个分析为比补语(黄本《现汉》P38):
送〈到车站〉 生〈于1880〉 住〈在家里〉 送〈给他〉
3.介词短语不能单独充当谓语。
a.我去北京。(成立)
b.我从北京。(不成立)
c.我从北京出发。(成立)
由于现汉里的介词多数是从古汉的V演变来的,有些词兼有V和介词两种功能。区分的依据是看是否能单独充当谓语。
V 介词
由 这事不能由你。 他由家里出来。
向(朝) 葵花向太阳。 大家向你学习。
在 他在图书馆。 他在电视里见过你。
比 咱们比耐力。 你比我高。
(三)几个介词的用法
1.对 对于 关于
(1)A:对=对于:对于/对(“对待”之义)这个问题
对>对于:决不对(向)他说;他对我很好(“对待”之义指向人)
B:注意避免主客体颠倒的语病
a、这种行为,对于具有文化教养的人是不可避免的。
b、科学著作,对我们这些粗通文字的人是看不懂的。(可在“人”后面加“来说”)
(2)“关于”表示涉及的事物、范围;“对于”表对象(后面的N性短语可后置作V的宾语):
a、关于这种病,民间有个偏方。
b、对于你的意见,我十分赞成。
2.在
(1)在------上/下:表某一范围或方面,中间一般要求加入N或N性短语,如“在这个问题上”、“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在大家的帮助下”。语病有:
a、全班同学在如何提高学习成绩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b、在不影响工作下,可业余搞点副业。
二 、连词
(一)功能特点
A 连接词或短语 B
和、跟、同、与 ---------------而
及、而、并、或(者)
.联合关系 偏正关系
C D
不但---而且 连接分句 因为---所以
或者---或者 --------------- 虽然---但是
与其---不如 如果、即使、除非
(二)几个连词的用法
1.和 跟 同 与:都可以连接N
(1)“和”,使用范围最广,还可以连接V和A,连接的两个V必须有共同的状语以及共管的宾语;接A只要求有共同的状语。如:
大力选拔和培养建设人才 人民的生活更加美满和幸福
他的话十分明确和有力(他的话明确而有力)
“跟”,北方口语色彩较浓,多用于日常谈话;
“同”,南方口语色彩较浓;
“与”,文言色彩较浓,常用于庄重场合,如学术论文。
(2)这几个词在介词中也有,是用来表示伴随或对象的。属兼类现象。
a、老王同小赵谈过话后,小赵就主动跟小刘和好了。
b、我与你父亲有很深的交情。
c、小李跟小张都去过上海,谁愿意去谁就跟他们去吧。
辨析方法:位置是否能调换(双向与单向)
在一篇文章中,特别是一个句子中,同时有介词和连词出现时出在习惯上让“和”作连词,“同”作介词:
d、我们的心永远同祖国和人民在一起。
2.及 以及
常用来连接有主次之分或先后之别的词语,如“内蒙、西藏、新疆、青海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由它们连接的前后词语不能颠倒。
“以及”比“及”使用的范围广,特别是前面被连接的几项用逗号或顿号隔开时,一般用“以及”不用“及”。
“及”经常和“其”连用,“其”指代前面被连接的人或事物:
a、退休工人及其子女都得到了妥善安排。(对)
b、不久,我和妈妈及其几个小伙伴也被关进监狱。(错)
3.并 并且
主要连接V,表示进一层的意思(讨论并通过、发现并且解决了)。“并且”有时也连接A(宽敞并且明亮)。
4.而 而且
主要连接A。“而”一般连接并列的两项(整齐而平滑)。“而且”连接有递进关系的两项(表面柔软而且光滑),有时也接V(提出而且研究了这些问题)。
5.或 或者
连接在并列的几项中有选择关系的词语(相同或相似,每天或者经常)。“或”只连接词或短语,“或者”在复句中还能连接分句(或者你去,或者我去,两人必须去一人)。
三 、助词
(一)结构助词(的、地、得)
1.的:a的b(a作定语,b为中心语)
(1)修饰关系:b多为N或短语,V、A也有(科学的方法、光明的前途;友谊的珍贵、群众的支持)
(2)限制关系:“孩子的问题”(领属关系——孩子提出的问题;非领属关系——关于孩子的问题)
(3)“的”字短语: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指称人或事物(我的、前面的、好的、发言的、常来借书的、遵守交通规则的)。中心语不出现,但可以明确地补充出来。
(4)在书面语里,有时仍然会沿用古汉语的结构助词“之”。嵌于双、单音节之间,如“光荣之家、前进之路”。用“的”就得说成“光荣的家庭、前进的道路”才顺口。有一些还一直习惯用“之”,如“宋元之际、彼此之间、生命之光”。特别是需要连用几个“的”字时,会夹用“之”字以分清结构层次。如:
2.地:a地b(a作状语,b为中心语)
修饰与被修饰关系。b多为V、A及其短语:格外地亲热、严格地检查。
3.得:a得b(a为中心语,b为状语)
补充说明关系。b多为V、A或主谓短语“讲得清楚、跑得很快、笑得肚子都疼了”。
(二)时态助词(着、了、过)
1.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
a、她正做着针线活呢。
b、门开着,灯亮着。
2.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状态有了什么样的情状。
c、他家来了几个客人。
d、生活富裕了也不能乱花钱。(生活到了富裕的情状)
“了”也可以用于将来时,表允诺:
e、等桃花开了的时候,请你再来。
f、
“着”和“了”的用法,因语法意义不同而有分别。“着”着眼与时段,表明动作、性状在变化过程中,因此它跟V、A后的结果补语或时量、动量补语是不相容的,例如:
g、唤起着民众的觉醒。(错)
h、想着三天、打着三下 (错)
而“了”着眼于时点,表明动作、性状已经实现,它就可以和这些补语同现:
i、唤起了民众的觉醒。
j、想了三天、打了三下
3.过:表示经历过某种动作或有过某种状态。
k、这部电影我看过。
l、他的病曾经好过一阵。(有过“好”的状态)
(三)比况助词
附在N、V、A性词语后,表示比喻(似的、一般、一样、般):大海一样、飞也似的、触电般、很熟悉似的
(四)其他助词
1.来:用来表概数,常用在“十、百、千”等数词或数量词后面:
十来天、五十来岁、三百来人、三斤多重、二里来地
2.给:直接用在V前,只起结构作用,不表任何意义。
a.我把椅子给坐坏了。
b.衣服脏了我给洗。
辨析:a和b句中的“给”可以去掉,句义不变。
“给”的其他词性:
c.书给你。
d.他给我一本书。(V)
e.给它吃米。
f.给我洗衣服。(介词)
3.连:用在N、V、A性词语前表强调,说明事实和情理的矛盾,谓词前常用“也、都、还”与之相呼应。
a.我连一眼也不敢看他。
b.我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
c.连腼腆都是装出来的。
4.们:用在指人的N后,表群体之义。例外:
(1)用在指物的N后,为拟人用法:
蟋蟀们 小鱼们 星星们
(2)用在专有N后,表某一类人或“等人、之流”之义。
康有为们 现代的阿Q们
四、 语气词
(一)语法特点
1.附着性强,常用在句尾表语气,或在句中表停顿。 a.鸡呀鸭呀送到哪里去?
b.这事吗,也不能完全怪他。
2.常与语调(与句类相关)一起表达语气。一个语气词往往可用于不同的句类。例如“啊”:
a.多好的天气啊! (感叹) 变读为“Ya”
b.你信不信啊? (疑问) 变读为“na”
c.快说啊! (祈使句) 变读为“Ya”
d.我也有我的难处啊。 (陈述句) 变读为“wa”
以上这些句子中的“啊”删去之后句类并没有改变,可见每句的语气并非是由语气词“啊”决定的。不过,用不用“啊”在语气上却有差别,用了语气显缓和。
(二)运用
1.注意:
(1)普通话里最基本的语气词只有六个:
的、了、呢、吗、啊
写法却很多,应该以习惯上固定下来的写法为准:啊(呵、阿),吧(罢),呢(呐)
(2)它们可以单用,也可以叠用:
了+啊——啦 了+哟——喽
2.六个基本语气词的使用情况(黄本P46表格)
语气词 语法意义 主要语气 例句
的 表情况确实如此 陈述语气 他会来的。
了 表变化已实现 陈述语气 树叶绿了好些天了。
祈使句中起成句煞尾的作用 祈使语气 别说话了。
呢 指明事实不容置疑,略带 陈述语气 都流血了呢。
略带夸张或疑问 疑问语气 你妈呢?
吧 表猜度或商量口气 疑问语气 他大概不来了吧?
祈使语气 帮帮他吧!
陈述语气 就这样吧。
啊 增加感情色彩,使语气舒缓 感叹语气 真好看哪!
祈使语气 请坐呀!
疑问语气 谁呀?
陈述语气 我管不了哇。
3.“的”、“了”的助词、语气词兼类功能
“的”: a.他爸是坐办公室的。
b.我是新来的。
c.他会来的。
d.她横竖是要走的。
e.姐姐是从不说谎的。
辨析:(1)看“的”后是否可加中心语,可以的话,为判断V——结构助词;
(2)看“的”与“是”可否去掉而句义不变,可以,为副词——语气词;
(3)看“是”前可否加“不”来否定,可以的话,“是”为判断V。
“了”:语气词“了”只在句尾出现,动态助词“了”还可以处于句中。
a.他掌握了1三门外语了2。
b.这本书我读了1三天了2。
了1用于句中V后,表动作的完成或实现,了2位于N性成分后,表事态变化的实现,有成句煞尾的作用,是语气词。
c.自行车他骑走了。
d.枫树的叶子红了。
e.秋天的五华山太美了。
这三个“了”在句尾,也是在V、A后面,既表示动作性状的实现,也表示事态的变化,兼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两种作用。
“了”的成句煞尾作用相当典型。一般说,大多数实词和短语加上语调就能成为句子。但是,有的时候还要求加上语气词才可以成为句子,否则站不住。例如:
, ; , &, ;nbs, p; a.他做完作业+了。
b.又中秋+了。
c.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