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词汇的熟语系统
学习要点:了解现代汉语熟语系统: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各自的特点、用法以及区别性特征并能够准确地判断熟语的类型。
熟语是语言中相沿习用的固定结构。现代汉语的熟语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其中,成浯、惯用语和歇后浯的语言形式一般是固定短语,谚语一般是句子。熟浯一般总是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来使用,与词一样具有结构的定型性、语义的融合性以及功能的整体性等特点。
所谓结构的定型性,指的是其构成成份和结构关系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替换结构成份\颠倒词序或改变其结构关系。 如“目不识丁”不能说“眼不识丁,目不识一”:“入木三分”不能说“入铁三分”,“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盘”,不能说成“李逵吃豆芽——小菜一盘”。当然,修辞上的仿拟、活用,诗歌创作中为了协调音律而适当作些变动,不受此限。例如 书贵、房贵、公共汽车人多,人们根据“望洋兴叹”而仿造出“望书兴叹、望楼兴叹、望车兴叹’等,这种情况是允许的。
所谓语义的融合性,指的是其意义不等于构成成份意义的简单相加,其内部各部分的意义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并在其他许多因素的作用下已经融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新的完整的意义。如“勾心斗角”原指宫廷建筑的结构互相交错,十分精密,现在则用来形容坏人的明争暗斗,与原义相差很远,感情色彩也由中性变为贬义。这个含义从“勾心斗角’字面是分析不出来的。惯用语“红眼病”并不是一种病,而是比喻人的某种妒忌心理。
所谓功能的整体性,指的是熟语同词一样,都可以用一定的语法规则把它们组织起来,构成句子去同别人进行交际,也就是说,熟语一般总是作为词的等价物来使用的,也是词汇系统的最小单位。
熟语是民族语言特有的词汇单位,比起一般的词汇单位来,熟语受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别深刻,在风格色彩上具有特别鲜明的民族性。汉语熟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和规模的子系统。汉语说“坐立不安”,而英语说“蚂蚁在某人的裤子(或裙子)里”,汉语描写遍体鳞伤用“青一块紫一块”而英语却说“黑一块蓝一块’,中国人说心血来潮,英国人却说“脑海里的风暴”,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
一、成语
成语是指历史上沿用下来或群众中长期流传的见解精辟并含有特定意义的固定短语。(它是汉语词汇的一个宝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蕴藏量极其丰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很高的使用频率。)
(一)成语的特点
成语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历史的习用性。
即极大部分成语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不少是典故性的,来自于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或者古典诗文,经过近千年的使用和流传,广为人知,而且已经成为现代汉语词汇宝库中的一份子。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成语的来源。成语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神话寓言。例如:
自相矛盾 来自《韩非子.难一》所写的一个寓言。这个寓言说,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盾他的盾非常结实,什么东西也刺不破,又夸他的矛非常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旁边的人就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他答不出来。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来比喻语言行动前后自相抵触。
炼石补天(《淮南于·览冥训》)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论衡·道虚))
黄粱美梦(唐·沈既济<枕中记)) 望洋兴叹(《庄子·秋水》)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 黔驴技穷(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2)历史故事。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许多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事件生,这些历史事件、故事常常概括、凝缩为一个成语。例如图穷匕见,《战国策燕策三》载:勇士荆轲奉燕太子之命去刺杀秦王,他以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将匕首暗藏于图中.秦王展开地图,图尽而露出了匕首。荆轲用匕首刺秦王不中,结果被秦王卫士杀害.后来这个故事凝缩为成语“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终于显露出真相来。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与刘邦大战,把军队渡过河后,把渡船沉入河底,砸碎了炊具,烧掉了庐舍,打算以死相拼.这段史实后来演化出成语“破釜沉舟”,比喻下最大决心,一拼到底。
价值连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有一块叫和氏壁的宝玉,十分珍贵。秦昭王想凭其强国地位夺之,假称以秦国十五城换取和氏璧.其诡计后来为蔺相如识破。后来人们用“价值连城”比喻极其珍贵的东西。成语“完璧归赵”,“连城之壁”、“连城之价”等也是由这段史实演化出来的。
城下之盟(《左传·桓公十二年》) 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夜郎自大(《汉书·西南夷列传》) 投笔从戎(《后汉书·班超传》)
洛阳纸贵(《晋书·左思传》) 口蜜腹剑(《资治通鉴·唐纪》)
(3)诗文语句。例如:
《苟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搂。”现在引作“楔而不舍”。
悲欢离合:源自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现在引作“运筹帷幄”。
《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现在引作“鞭长莫及”。
舍生取义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如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天长地久 出自《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一日千里 出自《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进退维谷(《诗经·大雅·桑柔》)) 文质彬彬(《论语·雍也》)
亦步亦趋(《庄子·田于方》) 子虚乌有(汉·司马相如《于虚赋》))
扑朔迷离(古乐府《木兰辞》) 寸草春晖(唐·盂郊《游子呤》)
(4)口头俗语。例如:
亡羊补牢 七嘴八舌 一刀两断
狼子野心 水涨zhang3船高 顺水推舟 一团和气
七嘴八舌 三心二意 乱七八槽 半斤八两 说三道四
头重脚轻 有板有眼 大手大脚 呆头呆脑 鸡毛蒜皮
了解成语的来源,对于成语意义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我们知道了《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丞相赵高妄图篡位时用“指鹿为马”的手段胁迫朝中大臣的故事后,对“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所比喻的颠倒黑白、骄横狠毒的含义就会体会得更深刻。我们如果不知道“昭然若揭”这个成语是取之于《庄于·达生》原文“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揭:高举)而成的,也就无法准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义。
当代创造的。例如:艰苦朴素 优胜劣汰 全心全意 万家灯火 百花齐放
2.意义的完整性
理解一个成语的意义,决不能望文生义,因为成语的意义往往有一定的出典,在表层意义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意义。所以像“胸有成竹”、“刻舟求剑”、“杯弓蛇影”、“守株待兔”这样的成语,初学的人即使每个字都认识然不能正确地理解它的真实含义。所以我们对成语的意义要作整体的理解。
一衣带水:一衣带子宽的水,比喻距离近,一水之隔。
木已成舟:已经如此。
“风毛麟角”,表面意义是“凤凰的毛、麒麟的角”,实际含义是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才或事物”;
“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 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由此可见,成语的实际含义具有整体性,是隐含于表面意义之后的,而表面意义则只 是实际含义所借以表现的手段。 、除此之外,为了帮助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还要注意两点:
第一,由于相当多的成语中包含有现代汉语已不用的古代语素,这些语素的意义已变得很生僻,我们应借助词典的帮助弄清它们的准确意义,否则就不可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成语的意义。例如:
一筹莫展(计策) 始终不渝yu2(变更) 大放厥词(他的)
突如其来(出乎意料之外) 风流倜傥(卓越豪迈)
万籁俱寂(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一蹴而就(踏)
习焉不察(于此) 不过尔尔(如此)
成语中还有相当多的语素现在也常用,但成语中用的是它们的古义,我们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用今义去代替古义。例如:
“无法无天”(“天”指天理,不是天空)
“贼去关门”(“去”是离开,不是“走过去”的“去”)、
“耳闻目睹 (“闻”是听见,不是嗅)、
“亡羊补牢”(“亡”是丢失,“牢’是羊圈)
“徒劳无功”(“徒”是白、空,不是徒弟)、
“独树一帜”(“树”是树立,不是树木)、
“不速之客” (“速”是邀请,不是快速)、
“扬汤止沸”(“汤”是开水,不是菜汤)
走马观花(跑) 短兵相接(兵器)
求全责备(苛求完备) 功败垂成(接近)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 异曲同工(巧妙)
登峰造极(达到) 文过饰非(掩饰)
洞察一切(深入地) 明察秋毫(视力好)
党同伐异(偏私) 屡试不爽(差错)
摧枯拉朽(折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护城河)
第二,要注意成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1)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目十行”中的“目”当动词“看”讲;
“党同伐异”中 的“党”作“结党”讲;
“春华秋实”中的“华”作“开花”讲,实”作“结出果实”讲。
春风风人 门可罗雀 沐猴而冠 不胫而走
(2)使动用法:“息事宁人”(使……平息,使……安宁),
“沉鱼落雁”(使……下沉,使……落下),
高枕无忧 安民告示 斗鸡走狗 以理服人
(3)意动、以动用法
是古非今:意动,认为古代是对的,现在是错的。
“草菅人命”(以……为草菅),“鱼肉百姓” (以……为鱼肉)。
文人相轻 安居乐业 革管人命 鱼肉百姓
(4)名词充当状语
日积月累 风驰电掣 口诛笔伐 道听途说
(5)定语代替定中结构
救死扶伤 送往迎来 扶弱抑强 为人作嫁
(6)宾语前置
何去何从 时不我待 惟命是听 一以当十
3.结构的凝固性
成语大部分是四个字的,所以也叫“四字格成语”,但是实际上也有多于或少于四个字的成语。例如
莫须有(三个字)
欲速则不达
物以稀为贵 水火不相容 坐山观虎斗 依样画葫芦 小巫见大巫(五个字)
五十步笑百步 风牛马不相及 化干戈ge1为玉帛 迅雷不及掩耳(六个字)
醉翁之意不在酒 天涯何处无芳草
山雨欲来风满楼 四海之内皆兄弟 此地无银三百两 近水楼台先得月(七个字)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鸣则巳,一呜惊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八个字)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十)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12)
成语结构的凝固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结构关系的稳定,不能随便改变次序。例如“虎踞龙盘”、“知己知彼”不能说成“龙盘虎踞”、“知彼知己”。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成语,主要是联合式,客观存在着两种次序的成语形式。
正大光明——光明正大 背井离乡——离乡背井 天涯海角——海角天涯
自不量力——不自量力 得意洋洋——洋洋得意 一团漆黑——漆黑一团
第二,成份也不能轻易改换。例如“万水千山”不能增加成分变成“万条水,千座山”,“患得患失”不能节缩成“患得失”;“锦上添花”不能变成“锦上添彩”,“缎上添花”。尤其是有些成语的成分是有所指的,更不能变换,如“班门弄斧”的“班”是指古代巧匠鲁班,这个成语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如果“班”换成“搬”,成语的意义就无法解释了。“指鹿为马”、“完璧归赵”、反映了某些历史事件,其中的成分也不能更换。“抱头鼠窜”、“鼠目寸光”、“胆小如鼠”,这里的“鼠”其实反映了汉族人对老鼠的厌恶心理,因而不能换成“狐”、“兔”之类。“有的放矢”、“削足适履”不能随便改为“有的放箭”、“削脚适履”或者“有靶放矢”、“削足适鞋”。
成浯作为一种特殊的固定短语,具有稳定性, 但是,也要注意,在历史的发展的进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的意义改变了,例如“明目张胆”,占代用它来形容不畏权势,敢说敢为,有胆略有气概,含褒义。到了现代,“明目张胆”的感情色彩完全变了,用来指公开地大胆地干坏事。也有的更换了构成成分,如“揠苗助长” ,“揠”的意义比较生僻,更改成了比较容易理解的“拔”——“拔苗助长”。
揠苗助长——拔苗助长 覆车之鉴——前车之鉴
此外,在语言交际中也常常会发生成语的活用,即其中某个字根据需要临时改动了,这实际上是修辞在起作用。例如:
望洋兴叹——望书兴叹 有的放矢——无的放矢 日新月异——日新夜异
两全其美——三全其美 抛砖引玉——抛玉引砖 守株待兔——守门待兔
(二)成语的民族性
汉语成语的民族性,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上,无不体现出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底蕴,其素材都跟中国,特别是汉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反映出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例如:
怒发冲冠 完壁归赵 负荆请罪 价值连城(春秋战国)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 约法三章 取而代之(楚汉之争)
在形式上,成语往往是四字格,以四音节为形式的成语占全部成语的百分之95以上,几乎可以说是成语区别于熟语中其他成员的一个显著标志。
四字格成语成双作对,两两对称,念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悦耳动听,也符合汉族人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态势。所以,有时候,如果原来的成语不是四个宇的,也往往要把它改为四宇格。例如:“井底蛙”增加音节成为“井底之蛙”;“稂不稂l(狗尾草),莠不莠you3(比喻品质坏的人)”删减音节成为“不稂不莠”。
一言(当)九鼎 车(如)水马(如)龙
盲人(骑)瞎马 朝(事)秦暮(事)楚(省略动词)
对簿bu4(于)公堂 熟视(而)无睹
忘乎(其)所以 渔(于)海樵(于)山(省略虚词)
成语的结构与成语的节律不是一致的。成语多是四个音节,习 惯上,人们在使用成语时,往往读成两字一顿,如“万水一千山、三 心一二意、胸有一成竹”。对成语进行结构分析时,不能以这种音律为依据,因为成语在结构上并不都是两两相对的,有些可能划在第一个音节后,如“老一当益壮”、“精一益求精”、“语一无伦次”、“兵一贵神速”、“想一入非非”、“华一而不实”;有些可能划在第三个音节之后,如;“匹夫之一勇”、“黔驴技一穷”、“一衣带一水”。有的是博-大-精-深,牛-鬼-蛇-神。分析时 应注意不要受音律节奏的影响。不过,大部分成语的结构层次是在第二个音节之后。
有一部分成语是从国外或其他民族中引进的。汉语中的外来成语 绝大多数与佛教的传播有关。“梦幻泡影”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一切就像梦中所见、幻术变化、水中泡沫、镜中影像一样,虚而不实。后来用它比喻空不实在的东西或不能实现的妄想。这个成语源出《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昙花一现”,比喻事物难得出现或事物一出现很快就消失。源 出《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源出《楞严经》:“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除了来自佛经的成语外,还有个别成语来自其他语言文化,如“杀鸡取卵”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天方夜谭”来自阿拉伯民间故事;“象牙之塔”来自19世纪法国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批评同时代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的话。
不二法门 聚沙成塔 味同嚼jiao2蜡 衣钵相传 五体投地 不可思议
想入非非 现身说法 天花乱坠 心花怒放 芸芸众生 功德无量(来自佛教)
杀鸡取卵(来自《伊索寓言》) 火中取栗(来自法国) 象牙之塔(来自法国)
(三)成语的作用
成语精练、形象,富有韵律美,表现力丰富,能够运用于各种语体。
◎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精练、形象,富有韵律美,对照作用十分鲜明,使人对事物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
(四)成语的运用:
成语的运用要讲究规范,我们在运用成浯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规范,正确使用。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经常发现误用成语的不规范现象。有的是因为误写同音字、形近字而出现的错误,有的是因为语素排列次序失当、改变结构而致误的,有的是由于运用中褒贬不分、意义不明、搭配不当等原因而致误的。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没有现成的幸福,全靠想得开,靠相互谅解,靠争取,靠奋斗……唉,我也说不好,反正,你心领就是了。(《当代》1984年第6期第199页)( 把“心领神会”去掉“神会”,成了“心领”一词,意义就不同了,心领是用于辞谢别人的馈赠或酒食招待的客套话。)古往令来,诗人、学者对庐山的称颂之作连篇累牍。(《光明日报》
成语的活用:
成语有固定的形式和独特的意义,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能变更结构,曲解意义,但有时出于修辞需要,可以活用成语。活用成语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成语是熟语中定型性最强的一种,运用中不能随意改换其中的语素等,然而越是不易改变的结构体,一旦进行巧妙的改换就越能造成特殊的修辞效果。形式方面的活用主要是通过换字、增字、减宇、变序等手段改变成语形式。把“望洋兴叹:’临时换字变成“望书兴叹”、“望车兴叹”等,把“水到渠成”扩展为“水到自然渠成”,把“越俎代庖” 缩成“代庖”,将“叶公好龙”变序为“好龙的叶公”,等等。毛泽东曾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把成语“一触即发”改为“一触即跳”,形象地批评了当时不愿持久战的鲁莽将领。
某报以“计划生育不能嘴上谈兵”为标题,比用“纸上谈兵”更为贴切;近年一幅讽刺不讲卫生随地吐痰现象的漫画以“无所不‘痰”’为标题,巧妙地把成语“无所不谈”所形容的轻松自在的神态与随地吐痰不以为耻的神态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深刻的讽刺效果。
意义方面的活用是指抛开成语的实际意义或适用对象,故意曲解,或者故意颠倒意义的褒贬色彩,常常造成一种幽默效果。“水深火热”指人民生活极端痛苦,用于家庭,一方受另一方的气而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是活用。“一日千里“指社会飞速发展,用于积极的一面,反过来用于消极面,说‘他的成绩一日千里,直线下降”,就是别解成语意义。
由于成语意义的活用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富幽默感,所以许多相声、小品都用这种方式活用成语,有些广告、小幽默也通过成语意义活用方式构成,给人印象十分深刻。例如; 某蚊香广告语“默默无‘蚊,的奉献”就很符合蚊香的特点,说明这种方法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产生突出、鲜明、风趣的作用,令人过目难忘。(形式)
◎不打不相识(打字机广告)
◎一毛不拔(牙刷广告)
◎甲:你知道谁的手掌最大吗?
乙:当然是我爸爸。车间的工人都说他能一手遮天呢!(三个意义)
当然,成语的活用应巧妙、自然,而且必须分清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不能随意滥用,乱用,否则,效果只能适得其反。例如某痔疮新药广告语“痔者必得”;还有,卖鸡的以“鸡不可失”为广告语,都是弄巧成拙的做法。
二、谚语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形象通俗而含义深刻的语句。在内容上,它具有文学的认识和教化作用,富有哲理和道德的色彩;在形式上,为便于口耳相传和记忆,要求句式整齐(字数对等、词义词性也相对)、音调和谐(前后两句押韵)形象生动、语言简练,讲究修辞,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例如:
庄稼一杖花,全靠肥当家。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三人同了心,黄土变成金。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押韵)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清官难断家务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 磨刀不误砍柴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情人眼里出西施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失败是成功之母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年之计在于春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天下乌鸦一般黑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
谚语一般按内容分为农谚、气象谚、讽颂谚、规诫谚、风土谚、生活常识谚等类型,几乎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谚语,而使用面最广的是那些同全民生活密切相关因而为全民所熟悉的谚语。
根据表义内容,谚语可分两类:
一类是关于自然和农业生产的谚语。如农谚、气象谚,是人们长期观测天气变化和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这类谚语较多,这可能与我国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有关。例如:
春天不忙,秋后无粮 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今晚鸡鸭早归笼,明日太阳红彤彤
另一类是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这类谚语涉及面很广,如学习、卫生、品德等等。例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上粱不正下梁歪
众人抬柴火焰高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汉语从其他语言中吸收一些谚语。如“闪光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俄语)、“早起的鸟儿捉的虫多”(英语)、 “一匹马奔驰,看不出快慢”(哈萨克族)、“滚动 的石头不长青苔”(朝鲜族)等。这些来自外族的谚语已经成为汉语谚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谚语不同于其他熟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引用性,它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引用语,也可以作为一般的语词进入语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分句。它可以用“常言道”、“俗话说”等话标明,成为“明引”,也可以直接融人语句,成为“暗引”。例如: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章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演说也是这样。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咱们是一回生,二回熟了,回头一定来串们吧!(周立波。暴风骤雨)
(i)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只要你肯挺身而出,领个头,掌起舵,下龙潭,入火海,我们跟着你。
(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住火炉吃西瓜。”这对我们沙漠生活是一个真实写照。
(3)用长材料写短篇小说并不吃亏,因为要从够写十几万字的事实中提出一段来,当然是提出那最好的一段,就是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了。
(4)说来也有些难开口,可是人情归人情,公道归公道。看来我不提,你们好像忘了这回事似的。
三、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语中形成的表达一种习惯含义的固定词组。例如:
走后门 开绿灯 磨洋工
碰钉子 打游击 钻空子
泼冷水 穿小鞋 倒胃口
开红灯 吃鸭蛋 挖墙角
单打一 马后炮 吃定心丸
捅马蜂窝 揭不开锅 开台锣鼓
八九不离十 蚂蚁啃骨头 卖狗皮膏药
八竿子打不着 生米煮成熟饭 不管三七二十一
惯用语使用的大多不是字面意义,而是引申意义。如“发神经“指行为不合常情,“翘尾巴”比喻骄傲自大,“找岔子”指故意挑毛病。惯用语来自群众口头,通俗平易,幽默风趣。 许多惯用语贴切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比喻、夸张、借代等手法,通俗、形象而又色彩鲜明,例如:“泼冷水”、“摸老虎屁股”、“胡子眉毛一把抓”用的是比喻;“鼻子都气歪了”、“喝凉水都塞牙”用的是夸张;“揭不开锅”、“说到曹操曹操就到”用的是借代,;“铁将军把门”用的是比拟。
惯用语以三个宇的居多,其中又以动宾结构最为常见。(以述宾关系和偏正关系为主,其它结构关系 较少见)
述宾关系:咬/耳朵 放/空炮 说/大话 敲/竹杠 背/包袱 泼/冷水 敲/边鼓 露/马脚 打/圆场 破/天荒 扣/帽子 梳/辫子 和/稀泥
偏正关系:无底/洞 敲门/砖 恶作/剧 摇钱 /树 绊脚/石 拦路/虎 落汤/鸡 口头/禅 门外/汉 铁/饭碗 保护/伞 冒失/鬼(定中) 急刹车 白瞪眼 倒插门 对着干(状中)
主谓:鸟兽散 天/晓得 耳朵软 脸皮厚 眼窝浅
述补:冷半截 笑掉牙 老掉牙
并列:假大空
惯用语和成语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⑴ 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语色彩浓。成语凝炼、含蓄、语义丰富,惯用语简单、明快、形象、风趣
⑵成语多用四字格,多数保留着文言文的色彩,惯用语大多数是三字格,口语里的通俗词语特别多。
⑶惯用语的定型性比成语弱,惯用语常可插入一些词语,或者颠倒其中成份的次序,成为一般的语句,而它所表达的习惯意义不受影响,如“敲竹杠”可以说成“敲了一个竹杠”,“这个竹杠敲得太厉害了”。“扣上一顶反革命的帽子“开历史的倒车”“走后门”可以说成“走某某人的后门”,“没有后门可走”等等。
⑷从感情色彩上看,成语中褒义的、贬义的、中性的均较常见;惯用语中,多数是贬义的,少数是中性的,褒义的极少。
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口头创造的,它准确、生动、形象、概括地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和某种行为,许多惯用语善于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传神的描述,例如把五六十年代的浮夸风称为“大呼隆”,把痛哭戏称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惯用语紧贴生活,群众乐于创造乐于运用,是熟语系统中十分活跃的一个子系统。
四、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由前后两个相关部分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风趣、形象的固定短语,前一半近似于谜面,后一半相当于谜底。往往可以只说出前一半,后一半让别人去猜,所以显得比较风趣。
歇后语根据前后部分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
1.喻意类:前一半是比喻,后一半是解释。例如: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马尾巴穿豆腐——捷不起来 百年老树,十年芭蕉——粗枝大叶
芝麻开花——节节高 聋子拉二胡——胡扯
灯蛾扑火——自取灭亡 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
螃蟹过马路——横行霸道 高射炮打蚊于——大材小用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马路上的电线杆——靠边站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屋檐下的冰凌——根子在上头
王八吃秤铊——铁了心 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雨后进伞——假人情 哑巴吃馄吨——心里有数
瞎子点灯——白费蜡 丈二的金刚——摸不着头脑
2.谐音类:前后部分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以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打破沙锅——璺(问)到底
自行车下坡——不用踩(睬)
窗户眼里放喇叭——鸣(名)声在外
飞机上挂暖壶——水瓶(平)真高
老九的弟弟——老十(实) 窗外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了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纸糊的琵琶——弹(谈)不得
蛤蟆跳井——扑通(不通)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打破沙锅——璺(问)到底 老鼠爬秤钩——自己秤(秤)自己
粱山的军师——吴(无)用 飞机上挂暖壶——高水瓶(平)
从创制方式看,歇后语主要有三类:一是利用谐音。例如“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就是利用了“真”与“针”的同音特点,产生了出其不意的修辞效果。二是利用常识性的现象得出结论。例如“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就是抓住了“懒人的脚臭”、“婆娘的裹腿长”这两个生活常识,得出了“又臭又长”的结论。三是利用历史典籍中的故事和事件引申出本意。例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是借《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表达“情愿吃亏“的意思。
歇后语之所以能把一般的词义表达得特别生动、诙谐、引人人胜,除了上述比喻、双关的手法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其前后两部分之间存在着类似于谜语的谜面和谜底的关系,也就是在表达词义时不直接用明显的语言文字,而是先借用各种手段隐晦、曲折、委婉地加以暗示,启发听者发挥想象力去“猜”出下文,这就是“歇后语”一名沿用的由来。这种“谜面”的设计,既要巧妙地暗示出“谜底”即理性意义,又要尽量关照到整个歇后语的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等,这就为人们发挥形象思维、展示文学创作能力拓展了广阔的天地。 另外,谜底与谜面关系奇特,谜底与正意之间也往往有一定的距离,于是往往产生幽默风趣的效果。
在熟语下属的四种结构中,每一种都有自己的若干特征,在分辨是哪种熟语时要尽量运用多种特征。 比如结构,成语一般是四字词;谚语则往往是口语化、凝炼化的句子;惯用语通常是三字格;歇后语都有前后两个部分。具有这些典型特点的词语是比较容易分辨的。但对非典型表征或处于边缘地区的则常会产生一些困难,光凭结构就解决不了问题。四字格的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分,像“捅马蜂窝”“揭不开锅”“开台锣鼓”它们就是四字格的惯用语,要判断它们不是成语,就还要看它们不具备成语通常所有的历史习用性。成语往往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涛文语句,这些都与惯用语有明显的不同。长于四字格的成语与谚语的区分,有时也会存在困难。如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成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谚语,从意义的完整性、结构的固定性来说它们都是相同的,要说还有所不同的就是成语往往显得“文气”些,谚语显得“通俗”、“口语”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