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词汇的熟语系统(P145) 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的语素。 1.蜚:同“飞”,凭空而来,没有根据。2.反:同“返”,返回。3.矢:发誓。4.磊落:(心地)正大光明。5.倥偬:(事情)急迫匆忙。6.篑:盛土的筐子。7.荏:软弱。8.津:渡口。9.遐迩:远近。10.兵:兵器。11.胜:优美的(景物、境界等)。12.既:已经。 二、分析下列成语所用的特殊语法手段。 1.汗:使动,使马出汗,意思是骑马打仗。2.耻:意动,以“下问为羞耻”。3.日、月:名词用作状语。4.蔓、枝:名词活用作动词。5.理:名词用作状语。6.是、非:意动,认为古代是对的,现在是错的。 三、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1.盘——磐(音近) 2.泡——炮(形音近) 3.上——尚(音近) 4.即——既(形音近) 5.拙——绌(形音近) 6.妄——枉(形音近) 7.中——衷(音近) 8.由——尤(音近) 9.头——投(音近) 10.梁——粱(形音近) 11.挺——铤(形音近) 12.遗——贻(音近) 四、下面所列,哪些是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请加区分。 1.当面锣,对面鼓(谚语) 2.既来之,则安之(成语) 3.成亦萧何,败亦萧何(成语) 4.莫须有(成语) 5.一日三笑,不用吃药(谚语) 6.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 7.打铁先要自身硬(谚语) 8.翘尾巴(惯用语) 9.言必信,行必果(成语) 10.兔子急了还咬人(谚语) 11.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谚语)12.兔子尾巴(歇后语) 13.捏一把汗(惯用语) 14.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全不要(歇后语) 五、请各举出惯用语(三字格和非三字格各两个)、歇后语(喻意、谐音各两个)四例。 惯用语:戴高帽、走过场、坐冷板凳、唱对台戏 歇后语: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木偶下海——不着底(喻意) 半边铃铛——响(想)不起来、鼻子里插葱——装象(相)(谐音)
思考题 一、广告语中常常利用改造成语的方法,例如“随心所浴”(热水器)“油备无患”(清凉油)“一见钟琴”(钢琴)“百文不如一键”(电脑),你认为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巧妙的改换能造成特殊的修辞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若不顾语境制约的乱用、滥用,则往往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二、试比较外国的成语或谚语,谈谈汉语熟语的文化特色和修辞特色。 特色要结合语境并且在比较中才能体现,例如汉语成语“雨后春笋”,英语相应的成语是“像蘑菇一样”。在中国,特别是江南一带,春天的雨后,春笋就会一个劲儿地往上长,以此来比喻形容新生事物的茁壮成长,既生动又贴切;而英国和欧洲的春天,树林里的蘑菇则到处都是,这也符合那里的情景。显然,这两个成语都反映了各自地区的特色。又如“狗”在汉民族看来,是下贱的,因此相关的成语和谚语大多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狗尾续貂、狐朋狗友;挂羊头卖狗肉、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而欧美国家则把狗看作人类的朋友,所以相关的成语和谚语大多是褒义的,如:A dog’s chance. (机会难逢)Love me ,love my g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都有得意的日子) 三、理论上应该如何区分成语、惯用语和谚语?为什么有一些熟语,如“兵贵神速”“马 不停蹄”的归属,各家会存在不同的看法? 可以从字数形式、结构、意义、来源等方面去区分成语、惯用语和谚语。熟语系统里的各种类型彼此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多过渡地带,难以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这是不少熟语各家存在不同看法的根本原因。例如成语大多是四字格的,但是也有三个字的(如“莫须有”)或五个字以上的(如“风牛马不相及也”);惯用语大多是三个字的,但是也有四个字(打马虎眼)或四个字以上的(陈谷子烂芝麻)。这时就要参考其他标准了,例如非四字格的成语主要看它的来源是否是历史上的。惯用语非三字格的,主要看它是否为动宾格式,或者不成句子的。否则,像“物以稀为贵”、“恭敬不如从命”,就应该看作谚语。 四、歇后语可以怎么样分类?请说说你的看法。 除了分为喻意和谐音两类外,歇后语还可以用其他标准分类。例如根据修辞手法: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夸张),猫哭老鼠——假慈悲(拟人),夏天穿皮袄——不是时候(对比),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借代),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比喻),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吧(析字法),也可以根据语义相近或相反: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石灰水泼在青石板——一清二白(同义);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武大郎卖豆腐——人熊货软(反义)。当然也可以从谜底部分的隐晦程度、前后两部分的联系方式等来进行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