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P7)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的共同语?请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说说学好普通话的作用。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可能的话适当进行方言和普通话的对照,要求具体、生动并且有说服力)
二、简述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来源及其发展情况。
“白话文”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而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官话”则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先秦就产生了“雅言”,汉代又有“通语”,它们都是当时统一的书面语。但是在古代社会中掌握书面语的仅仅是少数受过教育的人,书面语代代相传,很容易和口语脱节,形成一种脱离口语的书面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到了唐宋时代,在人民大众口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书面语,这就是“白话”,白话始终是和口语密切联系的。宋元以后用白话写作的文学作品就大量出现了,包括《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巨著。它们尽管都多多少少带着某种地方色彩,但所用的基础方言都是北方方言,它们大量流传到非北方话地区,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很多非北方方言地区的人也用白话文来阅读和写作,这样白话文就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了全民性。白话文就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在白话文学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官话”也逐步传播开去,不仅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语言,而且逐渐变成各方言区之间的共同的交际工具。元末明初的《朴通事》和《老乞大》是两种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用的会话课本,就是用北京口语写的,被公认为当时汉语口语的代表。清朝的时候,在福建、广东等地区设立的“正音书院”,教授官话,并且规定不会官话的人不能做官。这样,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官话”就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三、现代汉语有各种地域变体,请结合自己的方言举例说明它跟共同语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方言也就是它的地域变体。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数较少,使用的汉语也比较单纯。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有的集体向远方迁移,有的和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汉语方言分布区域辽阔,差异较大,情况较复杂的地区多集中在长江以南。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汉语方言的一致性比南方大得多。总的格局是:北方各方言一致性大,差异性小;南方各方言差异性大、一致性小。闽语、粤语和客家话这三大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最大,吴、赣、湘等方言和普通话差别要更小一些,北方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和普通话的差别最小。
汉语方言目前一般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语音方面差别最为明显,词汇涉及面最宽,语法的差别比较隐蔽而细致。
四、现代汉语有各种社会变体,请寻找一种变体举例予以说明。
由于性别、年龄、地位、职业、信仰、文化程度等社会因素的不同,人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每一群体都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群体的语言特点,从而形成语言的各种社会变体,也叫社会方言。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主要有:性别变体、年龄变体、行业变体、阶层变体和社区变体。例如香港特区就存在着大量的社区词,如“打工皇帝”、“亲子日”、“楼花”等等。
五、现代汉语的功能变体多种多样,请选择你最有兴趣的一种,说说它的特色。
功能变体包括书面语和口语,也包括文学语言、广告语言。例如,口语就是现代汉语功能变体的一种,口语在用词上通俗易懂,多采用俚语俗词和方言词语,在句法上,多使用省略句、独词句、非主谓句,多插入、移位、追补、省略、重复、修正等手段,生动活泼,短小精悍。
六、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理解?
20世纪50年代,面对进一步统一汉民族共同语的需要,人们提出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规范化的标准:语音方面以一个地点的语音(北京语音)为标准,词汇方面则比较宽泛一些,以方言覆盖面最宽的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方面要求确定比较稳定、易于操作的标准,就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这一规范原则对于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的形成和普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信息化、网络化、传播手段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频繁的社会发展新时期,这一规范原则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例如北京语音中有大量的儿化和轻声,这些是不是都需要进入普通话呢?显然应该进一步地研究并确定规范。
思考题
一、我们提倡学习普通话,有人担心方言最终会消亡,认为应该“保卫方言”,你认为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它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这样方言区推普工作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了。但是我们提倡说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因为语言的统一不可能采取消灭现有方言的方式来实现。在一个地区的人们仍在把方言作为地区内的主要交际工具时,消灭方言就意味着语言使用的中断,其后果必然是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而且方言地区的人们使用该方言,还有一种感情因素,这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因而我们积极提倡推广普通话,但也允许在某些特定场合(例如家庭内部)使用方言,不必也不需要通过消灭方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实现语言的统一。
在方言区内部,方言仍是人们使用的主要语言形式,很多人还只会听而不会说或说不好普通话,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人听不懂普通话。我国政府把推广普通话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目的就是要逐步改变这种状况,推动普通话在全社会的普及。共同语的普及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语可以在两个方面对方言产生强烈的影响。一是引导方言的发展方向,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二是共同语会逐步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而方言一方面会反作用于普通话,特别是强势方言,例如粤方言、吴方言的影响就更大;另一方面方言的使用范围将随之不断缩小。所以对我国来说,推广普通话,缩小方言差别,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二、我们提倡语言的规范化,会不会阻碍语言的正常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提倡语言规范化,不会阻碍语言的正常发展。因为语言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表现在确定的规范上;但是语言又是发展的,并非一成不变的。我们既不能采取笼统排斥一切新变化的保守态度,也不能无原则地欢迎一切新变动,轻率地承认它们是规范的。
对语言规范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即承认语言稳定的规范存在的必要性,又要承认语言发展变化的必然性。对于新的变化,要根据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来权衡取舍,要从汉语发展的整个方向来观察,要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角度来考虑。凡是正常的、健康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前进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变化,就应当让它固定下来,使之成为规范的格式。凡属偶然,不健康的语言现象,有碍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都应当予以摈弃排除。对一些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要有耐心的等待和观察,不要匆匆忙忙地下结论。
三、请举例说明,网络给语言带来的变化。
网络给语言带来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出现网民专用的网络用语,主要是在词汇层面。例如,一些网络数字词,584520(我发誓我爱你)、0564335(你无聊时想想我)。字母词,“BF(男朋友)”、“MM(妹妹)”、“BT(变态)”、I服了U。谐音汉字词,“稀饭(喜欢)”、“驴友(旅友)”、“斑竹(版主)”。还有一些摹写形象和形状的摹形词,例如 “恐龙”、“青蛙”、“灌水”、“晕”、“倒”等。网络词语简短、特别,是年轻网民的一种创造,但是只是局部流传,而且对现代汉语形成一些冲击,不利于现代汉语的规范。第二,是网络的普及,出现许多博客,他们获得了华语的制作权和发布权,促使现代汉语的新词新语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结构组合,例如:很美国、很女人、很香港、太普普通通、非常冰冷,等等,这说明网络给现代汉语的变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无疑是现代汉语变化的催化剂和推动力。
四、语言的动态观和语言的规范观,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必定会发生变化,语言不可能不变,不变的语言是死的;语言的规范又是保证语言正常交际的必要手段,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语言的规范,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领域、采取宽严不等的标准,不能搞“一刀切”。比如政府公文、法律文书、中小学教材,规范的要求就应该尽可能地严格,对新闻语言、文艺语言、网络语言等就需要程度不同的弹性。其次语言的规范化不应该限制创新,不应该阻碍发展。现代汉语规范化,既要强调统一性和规定性,也要肯定变通性和宽容性,我们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种演变,在规范和变化中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第二节现代汉语课程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课程(P11) 一、你认为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第二层面: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三层面: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对不同的对象,需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可强求一律。对中文系的大学生来讲,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应该有比较明显进步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一般学生也应该有所提高,而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则应该有长足的进步。至于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不但比较优秀的学生应该有所开拓和关注,对将来有志于从事语文和语言学工作的学生来说,更是应该着力发展和提升的。 二、根据你自己的体会,谈谈学习现代汉语的意义。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一个合格的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现代汉语有比较充分而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熟悉现代汉语内部的规律,掌握现代汉语的分析方法,了解现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现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现代汉语对学习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掌握了一定的语音学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平仄、押韵可以理解得更加透彻。又如掌握了修辞手法后,就会真正体会到文艺作品中的妙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三、学习现代汉语的六个环节,你以为哪几个最重要? 学习现代汉语有六大环节,包括预习、听讲、复习、作业、阅读、应用等。其中前四项是主要环节,是最重要的,后面两个是补充环节。通过预习可以使我们发现问题,也可以使我们发现汉语的妙处。老师的讲课,往往包含着他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的心得体会,其中有不少东西是教材中没有的,对学生来讲,这些也是相当宝贵的。所以听课时应该集中精力,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复习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复习是一个整理、归纳、补充、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通过做大量的作业,可以用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因为现代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效果一定不会太好。所以只有通过大量练习才能达到实践的目的。
思考题 一、根据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你能否运用比较法(古今、汉外、方言之间)做初步的比较? 比较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分析方法,古今汉语的比较,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几个角度进行。语音,例如可以观察古典诗词的压韵,看看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音去压韵的话,是不是还成立?词汇可以观察古代单音节词语和现代双音节词语的区别,也可以观察古今词义的变化和不同。语法可以观察某些格式的区别,例如比较句,上古是“苛政猛于虎”,现代是“苛政比老虎还凶猛”。至于语用,则可以看看汉语和英语在使用时有何区别,比如附加问句“是吗?”和“不是吗?”的不同。 二、归纳法和演绎法是相辅相成的,你能举例予以说明吗? 归纳法是从大量语言事实出发,通过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得出其中的内在规律;演绎法是根据已获得的知识,先提出某种假设,然后用语言事实加以验证,并对先前的假设提出肯定、否定或修改的意见。归纳法和演绎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十分重要,可以交替进行,也可以互为验证。如:“对头、念头、盼头、赚头”(X头1)跟“吃头、玩头、看头、听头”(X头2),有人认为这些“X头”都是名词,我们根据构词法和构形法的理论,假设前者是属于构词法,后者是属于构形法,应该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然后进一步观察语言事实,结果发现,(X头1)的数量是有限的,一般语文词典都会收录,X跟“头1”的组合是不自由的,而且表示的意义也各自不同,但是作为一个名词,它的句法功能跟普通名词是一致的;(X头2)却不同,只要是动作动词几乎都可以跟“头2”组合,数量从理论上讲是无限的,所以没有一本词典会收录这类所谓的词,这类格式都表示某种“值不值得”的价值观念,但是在句法结构中所出现的位置则要受到制约。这说明(X头1)是一般的名词,而(X头2)则是X带上助词“头2”的名词性“头”字结构,并不是名词。这样,开头的假设便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三、请举例说明现代汉语的变化(词汇、语法或者语用)。 汉语一直处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从过多汉语,经过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一直到现代汉语,现在可以说正在向当代汉语转型。现阶段,汉语的词汇、语法和语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词汇为例,词义的演变、旧词的消失、新词的产生,都是其变化的具体体现。 词义的演变,有词义的扩大,例如“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有词义的缩小,例如 “丈人”原来是年长男子的通称,现在专指“岳父”;有词义的转移,例如“兵”本来表示兵器,后来指拿武器作战的人。 旧词的消失,是指有些词逐渐不为人们所用而趋于消失。如“宗庙”、“社稷”。 新词的产生,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词。例如“网络”、“电视”、“电脑”、“数码相机”、“高速公路”等。 语法的变化,比如“有没有吃过饭?”以前在普通话里是不能说的,现在则普遍使用,这就可能是受到南方方言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