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语用意义
第四节 语用意义
@学习要点
1、了解语用意义的类别
2、认识语境意义(包括指称和指示)和言外之意
3、掌握推求语用意义的方法。
总体概括
语用意义——指话语在语言意义的基础上由于语言使用者及语境的作用而产生的意义。
指示
语境意义
指称
语用意义
言外之意
语用含义
预设
一、语境意义
语境意义的特点
抽象的语言意义通过一定的语用手段与特定的语境联系起来而形成的具体意义就是语境意义。例如:
昨天下午他敲开了我的门,还是夹着那摞书,端着那只瓷杯,说这里清静,嬉皮笑脸地就蹭了进来。
(一)指称
1、指称的含义:把某一名词性词语跟特定语境中的所指对象相关联。
►指称的最大特点在于,被指称对象必须具备指称词的词义所概括的一些本质特征。
(一)指称
2、指称的类型
指称——有指、无指
实指、泛指
别指、全指
定指、不定指
(1)有指和无指
指称主要是名词的功能,但名词的使用未必一定是指称的。
例如:
他打碎了一块玻璃。
他卸下了一扇玻璃窗子。
(2)实指和泛指
实指——指称语境中确切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对象
泛指——指称语境中任意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对象
营业员小姐,借支笔给我行吗?
请把我的笔递给我。
(3)全指和别指
全指——指称所指对象的整个集合
别指——指称所指对象的某一或某些特定个体
(二)指示
1、指示与指示语
指示语——指示语是指以一次正在进行着的言语行为中的某要素(包括说话者、说话时间、说话地点等)为参照点而跟语境发生联系后才可能有确切词义和所指对象的词语。例如:
现在解散,十分钟后,我们在这里集合!
指示——把话语中的指示语跟语境联系起来的过程
2、指示的主要类别
(1)人称指示——用指示语表示言语行为的参与者(包括言语行为交际各方)所承担的角色。
第一人称指示语:“我”、“本人”、“本+职务(如本法官、本律师等)”,文言色彩浓一些的则有“敝人”、“在下”等。
第二人称指示语: 除了“你”、“您”之外,还有用于面称的称呼语(如“爸爸”可用于面称而“父亲”一般不行。
第三人称指示语:除了“她”、“他”、“它”及相应的复数,几乎每一个有指称的名词都能表现第三人称
例如:
警察低头望了望撞坏了的汽车。
他低头望了望它。
(2)时间指示——用指示语表示相对于说话时间的各种时间
时间指示 |
指示语的类别 |
指示说话时间 |
此时、此刻 、今天、本星期、这个月、今年、本世纪、现在、眼下等。 |
指示说话时间之前的时间 |
刚才、昨天、前天、上星期、上个月、去年、前年、上世纪等 |
指示说话时间之后的时间 |
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个月、明年、后年、下世纪等 |
(二)指示
(3)空间指示——用指示语表示相对于发话者说话时所在地点的各种空间位置
A、近指:发话者所在的位置以及靠近这个位置的空间范围,这部分可用近指的指示语“这里”、“这儿”来表示。
B、远指:远离发话者所在位置的空间位置,这部分可用远指的指示语“那里”、“那儿”来表示。
(4)话语指示 —用指示语指示发话者表达过程中所处语
言符号链条的位置。
a、发话者正说到或写到的部分。
b、这部分之前的话语。
c、这部分之后的话语。
例如:
当今天我写到这儿的时刻,它还在我耳畔轰轰作响。
当我在写这几行字的时候,把视线从纸上移开,抬头就可以看见夏威夷那犬牙交错郁郁葱葱的群山。
二、言外之意
(一)言外之意及其特点
1、言外之意——发话者没有用语面意义表达而要靠推理间接表达的意义。例如:
A:你到哪里去啊?
B1:我到快餐店去吃晚饭。
B2:我饿了。
2、言外之意的特点:
A、语言符号链条的语面意义在推求言外之意中处中心地位,相关的语境因素随语面意义起作用。
B、没有相应的语面意义,只能依靠推理而存在的,是言外之意。
三、预设和言外之意的推求
1、预设——指言语交际各方根据语境可以推理出来的已知常识。
例如:
小张妹妹考取了清华大学。
这句话的预设有:
a、有一个叫小张的人。
b、小张有个妹妹。
c、世界上有一所叫清华大学的学校。
d、小张妹妹有能力去考大学。
2、预设的特点:
(1)跟语境密切相关。
(2)是交际各方共知的信息。
(三)言外之意的推理信号
推理信号——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在整体上愿意遵循合作原则的前提下却在语面意义上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某一准则,正是发话者的一个语言策略。一旦受话者意识到时,它就能起到一个推理信号的作用,一方面暗示话中有话,一方面促使受话者去进行推理。
1. 违反数量准则引发言外之意
例如:
曾 皓 ……不,不,你让她自己考虑。(转对愫方,焦急地)愫方,你要知道,我就有你这么一个姨侄女,我一直把你当我的亲女儿一样看,不肯嫁的女儿,我不是也一样养么? (曹禺《北京人》)
2.违反质量准则引发言外之意
例如:
曾文彩 你逼得爹连他老人家的寿木都要抢去卖,你逼得爹——
曾 皓 (止住地)文彩!
曾思懿 (讥诮地)对了,是我逼他老人家,吃他老人家,(说着立起来)喝他老人家。成天在他老人家家里吃闲饭,一住就是四年,还带着自己的姑爷——
……
江 泰 (也冒了火)你放屁,我给了钱!
(曹禺《北京人》)
3.违反关联准则引发言外之意
例如:
曾思懿 ……你当你还小么?十七岁,成了家的人了。你爷爷在你那么大,都养了家了!(突兀地)你的媳妇回来了没有?
曾 霆 (一直很痛苦地听着他的话,微声)打了电话了。
4.违反方式准则引发言外之意
例如:
周 萍 (冷冷地)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
四、言外之意的推理过程
一般说来,言外之意的推理包含这样一些环节:
1、确定推理的起点, 激活受话者储存的语境知识。例如:
A:小王会打字吗?
B:她当过办公室秘书。
从答话者B的语句“她当过办公室秘书”出发,可激活的语境因素是许许多多。
例如在我们的背景语境中,秘书一般应该具有这样一些性质:
秘书都会起草文件
秘书都会打字
秘书的责任是协助主管人员工作
秘书经常为主管人员安排工作时间
……
2、按照关联原则选定与推理有关的语境因素
例如:
就上例而言,谈话的主题是某人是否具有打字的技能,因而上列语境因素中只有“b秘书都会打字”与之相关,可以把它选择出来作为推理的依据。
3、把语面意义与语境意义结合起来进行语用推理
例如:
大前提(相关的语境因素): 秘书都会打字
小前提(语面意义): 小王当过办公室秘书
结 论(言外之意): 小王会打字
4、得出语用推理的结果——言外之意(会话含义)
思考和练习
一、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的词语运用了什么指称方式?请分别指出。
1、小张在三门峡当工程师的时候,结识了一位著名的工程师。
2、牡丹五月分开花,那个有牡丹图案的花坛里种的牡丹花色最为鲜艳。
3、走,咱们喝酒去,街对面一家酒店新开张。
4、劳驾,把杯子递给我。
5、这个老外想买一只细瓷花瓶。
6、今年结的葡萄,几乎都有灯泡那么大,不象去年,最大的也比不上你儿子手里的那颗玻璃球。
二、下列话语片段都有语用含义,请从语用含义的推理信号和语用含义的推理过程两个方面对它们加以分析:
(1)A:我肚子饿了。
B:那边的超市还开着门。
(2)A:现在几点了?(请设想一定的语境条件,如答应某时刻交货)
B:对不起,刚才停了两小时的电。
(3)A:我们去逛逛公园吧。
B:你看,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