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
学习要点:
对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问题有全面、辩证的认识,能够正确掌握判断异形词(包括同素颠倒词,异形等义词和异形外来词)、生造词以及误用词的标准 )
教学时数:1课时
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语言的词汇系统本身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比如异形词、异读词,这都需要有关部门统一语义以后,定出一定的标准予以规范,以便使词汇使用者有法可依。第二是语言使用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问题,这主要是使用者本身语言素养不够所造成的,比如生造词和误用词,这就需要大家提高语言运用的自觉意识,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本节重点讲三个问题:一、词汇系统本身的问题; 二、词语使用中的问题 ; 三、词语的发展与规范化
一、 词汇系统本身的问题
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中客观地存在着不少异形词。所谓异形词,是指语音相同、语义相同然而词形(汉字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这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同素颠倒词,即语索相同但次序相反的词。例如:
(1)蔬菜/莱蔬 士兵/兵士 健康/康健 直率/率直
凌驾/驾凌 介绍/绍介 寻找/找寻 词语/语词
(2)响声/声响 讲演/演讲 力气/气力 忌妒/妒忌
伤感/感伤 山河/河山 离别/别离 代替/替代
(3)裁剪/剪裁 路线/线路 负担/担负 和平/平和
发挥/挥发 感情/情感 计算/算计 语言/言语
同素颠倒词的情况比较复杂,实际上有三种类型:
(1)A形词保留下来了,而B形词则逐渐消亡,已经不用,或开始从汉语使用范围中退出。
(2)A形词和B形词目前都通行,还很难决定选择哪一个,放弃哪一个。这就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3)A形词跟B形词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工,有的除了某个义项相同之外,又增加了另外一个义项。例如:
担负:承当(责任、工作、费用)
负担:①承当(责任、工作、费用等)
②承受的压力或担负的责任、费用等。家庭~、思想~、减轻~。
情感: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感情:①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流露。
②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他对农村产生了深厚的~。
裁剪: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一定的尺寸裁开。
剪裁:①缝制衣服时把衣料按照一定的尺寸剪断裁开。
②比喻做文章时对材料的取舍安排。
也有的分工已经非常明确了。例如:
挥发:液体在常温下变为气体向四周散发,如酒精、石油等都能挥发。
发挥:①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积极性。②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借题~。
路线:①从一地到另一地所经过的道路。
②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所遵循的根本途径或基本准则
线路:电流、运动物体等所经过的路线。
2.异形等义词。即其中一个语素字形相同,另一个语素字形不同的词。
(1) 工夫/功夫 师傅/师父 融化/溶化
统帅/统率 笔画/笔划 本分/本份
(2) 人才/人材 制服/制伏 跟斗/跟头 词典/辞典 风韵/丰韵
红运/鸿运 红装/红妆美元/美圆 原配/元配 把势/把式
马虎/马糊 黑糊糊/黑乎乎/黑忽忽 含糊/含胡/含乎/含忽
笑眯眯/笑迷迷/笑味咪 滴答/嘀嗒/的答 呱呱叫/刮刮叫
气呼呼/气乎乎 红彤彤/红通通
(1)类词实际上已经有了分工,因此,两种词形都可以保留下来。例如:
统帅:①统率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②同‘统率’。
统率 :统辖率领:~全军。
师傅:①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②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
师父:①师傅。②对和尚、尼姑、
(2)类词则需要进行鉴别、取舍,其原则主要有三条:
第一,从俗。例如选择“思维”、“保姆”、“按语”、“悲痛”,而舍弃“思惟”、“保母”、“案语”、“悲恸”。
第二,从简。例如选择“人才”、“暗淡”、“恶梦”、“舢板”,而舍弃“人材”、“黯淡”、“噩梦”、“舢舨’。
第三,词义明确。例如选择“盯梢”、“吩咐”、“筹码”、“酒盅”,而舍弃“钉梢”、“分付”、“筹马”、“酒钟”。
3.异形外来词,这有两种情况:
(1)由于采取音译或意译不同的引进办法。例如:
马达/发动机(意译) 卡通/动画片 的士/出租汽车
德律风/电话 司的克/手杖 布拉吉/连衣裙 麦克风/扩音器
太妃/奶糖 维他命/维生素 盘尼西林/青霉素 镭射/激光
卡通/动画 派对/晚会
现在基本上以意译词占优势,音译词已经或者正在淘汰。因为意译形式的外来词,字义同词义有一定的联系,便于理解和记忆。
(2)由于从不同的地区引进,即使都是音译,也可能采用不同的字形。例如:
爱滋病/艾滋病 迪斯科/的士高 桑那/桑拿/桑纳
这类情况在内地跟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反映最为强烈。例如:
好莱坞/荷里活(香港) 沙发/梳化(香港) 色拉/沙律(香港)
麦克风/咪高峰(香港) 马达/摩打(香港) 盎司/安士(香港)
做秀(台湾)/做骚(香港) 新西兰/纽西兰(台湾) 里根/雷根(台湾)
显然,大量不同字形的外来词的存在既不利于学习,也不利于信息化的处理。目前我们可以先做调查研究的工作,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再进行规范。
二、 词语使用中的问题
词语使用中也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主要是:
1 生造词。语言中的词汇系统是最具有活力的,新的词语不断地在产生,旧的词语也在不断地消亡。在新词产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生造词”。
所谓生造词,就是指这些新造出来的词语,既没有表示新事物或新概念,也没有表达社会变革、社会心理的特殊效果,而且词义含糊不清,纯粹是个人的一种标新立异。例如:
①他狠狠地把那个流氓揍打了一顿。
②尽管他最近很频忙,但还是按时完成了工作任务。
③文艺晚会上,五颜六色的灯光把会场布饰得富丽堂皇,
④经过一番焦苦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想通了。
⑤他到处打问那个小男孩的情况,但是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⑥他过来慰安了我几句,我的哭泣声才渐渐停止。
⑦望着这一片云霞般的果树林,他有些惑迷了。
⑧我对珊珊的感情非常真纯,而她却对我冷若冰霜。
①句中的“揍打”是个生造问,或“揍”或“打”,两词不能硬凑。②句中 的“频忙”是生造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有“忙碌”、 “繁忙”、 “忙”等词,没有必要乱造“频忙”,应改为“忙”③句中的“布饰”是生造词,大概是拼凑“布置”和“装饰”而成,“布饰”表意不明,让人费解,应改为“装饰”。④句的“焦苦”是生造词,可能是把“焦急”和“艰苦”硬凑起来而生造的,应改为“艰苦”⑤句中的“打问”是生造词,可能是由“打听”和“询问”硬凑起来生造的,应该改为“打听”或“询问”(在河北方言里,“打问”是一个词,意思是打听,而且还比较礼貌、客气,主要用于不熟悉的人,如问路等)。⑥句中“慰安”是生造词,是任意颠倒了“安慰”一词语素的顺序,这是词汇规范化所不容许的,应改为“安慰”;⑦“惑迷”足生造问,是颠倒“迷惑”的沿索顺序而成,应改为“迷惑”;⑧句中的“真纯”是生造词,应改为“纯真”。
2.简缩词。短语,特别是一些常用短语,由于语言的精简原则,常常会简缩,而且重要的是按照双音节化来简缩,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词化”了。例如:(1) 衣架(衣服架子) 扫盲(扫除文盲) 高中(高级中学) 科技(科学技术)
(2) 调研(调查研究) 环保(环境保护) 审干(审查干部) 节能(节约能源)
(3) 挖潜(挖掘潜力) 家电(家用电器) 国企(国家企业) 超市(超级市场)
(1)类简缩词已经定型,基本上可以当做一个词来使用。(2)类词的组合还比较新鲜,还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原有短语的形式。(3)类词则更是近期才出现的,还只是在一定的场合中使用。简缩,要有一定的原则。最重要的一点是词义要明确,不会引起误解。例如下面的减缩就显然不合适:
①因为原被告均犯有预收预付货款的错误,所以诉讼费用由双方承担。
②有些教师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整天忙于“二练”,这种现象竟在某些学校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
③浓烟呛得人的眼睛红肿了,嗓子哑了,但森警指战员没有一个后退。
①句中的“原被告”是个不规范的简称,是指“原来的被告”还是“原告和被告”?理解上有歧义,根据原句意义,可改为“原告和被告”;②句中的“二练”表意不明,大概是指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这样的简称让读者费解;③句中的“森警”是个不规范的简称,大概是仿照“民警”由“森林警察”简缩而来,但表意不明,应改为全称“森林警察”。其他如:
心病(心脏病) 越迷(越剧迷) 容色(容貌颜色)
奋迅(振奋迅速) 遇难(遇到田难) 遗物(遗失物品)
3、滥拆词浯。
词语的本质特点是结构的定型性,如果不是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某种特殊表达的需要,一般不容许任意割裂或添加其他成分,否则,就会破坏词浯的整体结构,而造成滥拆词语的毛病。
在现代汉语中,有少数的动宾式合成词可以拆开使用,中间插进其他成分。如“帮忙”可说成“帮个忙”,“鞠躬”说成“鞠个躬”,“洗澡”说成“洗一次澡”,“打仗”说成“打了胜仗”等,这些词的扩展用法,已经约定俗成,是语言习惯允许的,所以是规范的。但是决不可以此随意类推。下面的例句中都有滥拆词语的现象:
①这个小伙子性非常急,听到这个消息,不问青红皂白就跑了出去。
②我们利用星期天到车站为旅客服了一天务,虽然很累,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③原计划今天上午去工厂参观,因为下大雨,就参不成观了。
④前几天,双方又谈了一次判,不知谈的情况怎么样。
⑤孩于循规蹈矩,有礼有貌,这都是父母精心教育的结果。
①句中的“性急”是一个词,不能拆开。其中“性”是一个语素,不能独立运用,可改为“非常性急”或“性子非常急”。②句中的“服了—天务”是对“服务”一词的滥拆,可改为“到车站整天为旅客服务”。③句中的“参不成观”不 通,“参观”是一个合成词,中间不能随意增加成分,可改为“就参观不成了”。④“谈了一次判”是对“谈判”一词的任意拆用,“谈判”是一个联合式合成词,拆用后误变成动宾短语,词义也就不通了,应改为“进行了一次淡判”。⑤“有礼有貌”是将“礼貌”拆用,“礼貌”本是一个偏正式合成词,拆用后误变成联合式短语,意义也和原来不同了,应改为“很有礼貌”。
4.误用词。即词语本身没有什么错误,只是由于对词义、词的色彩义不太理解,或受到词形或字音的影响而误用,造成搭配不当。例如:
①学习文件,要领略精神实质.
②反动派的顽固,我是领会够了. (郭沫若《洪波曲》)
“领略”和“领会”都有理解、认识、体会的意思。但是“领略”着重指感性上的体验、欣赏,适用于可以感受的具体事物,如风光、风味等;而“领会”则着重指理性上的了解、体会,适用于抽象事物,如内容、道理,意思,心情等。因此,这两个词在上面句子里要替换过来:
③目前,教师工资不合理的状况,是从一九五七年以后逐步造成的,致使劳动工资没有正确地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个例子的毛病出在把“逐步’和“逐渐”这一对同义 词的意思弄混了,这两个词都有“挨着次序变化”的意思 但是“逐步”是指有步骤、有意识的变化和发展,适用于范围的扩大、程度的加深.水平的提高,速度的加快等等。“逐渐”着重指惭进的、无意识的变化,如“天气逐渐暖和起来了”“要防止逐渐滋长骄傲自满情绪”。造成教师工资不合理的状况是由于我们缺乏经验,我们决不会有步骤、有意识地去造成这种状况。这句话里只能用“逐渐”。)
④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但是他却从容不迫地在抹桌子,揩椅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从容不迫”是沉着镇定的意思,含褒义,这里应该用“故作镇静”一类含贬义的词语。)
⑤四百多鬼子和伪军围着广场,大枪上安着明晃晃的刺刀,刀尖指向肃穆的人丛。(“肃穆”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用来形容鬼子和伪军刺刀下的“人丛”也是十分错误的。)
⑥凡高等学校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思想进步,业务优秀,身体健康,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下者……均可报考。(“学历”应为“学力”)
⑦母亲年轻时有一头丰满的黑发,面容清秀,心灵手巧。(“丰满”是形容身材的,这里应该用“浓密”)
⑧要说其是史实的话,必需拿出史料为据,揣测之词是难以服人的。(“必需”应该用副词“必须”)
⑨世界强队秣马厉兵觊觎桂冠。(“觊觎”是个贬义词,显然用错了。)
三、词语的发展与规范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词汇中的一般词汇对客观现实的各种变化最为敏感,新事物的出现,原有事物的变化以及旧事物的消失,都通过一般词汇反映出来。因此一般词汇永远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动之中。可以这样说,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才是绝对的。特别在社会发生比较大的变革过程中,反映在词汇上的变化就更加明显。回顾中国现代历史,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1919年的“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所谓的“文化大革命”,都给词汇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20年改革开放以来,汉语中出现的新词新语,简直是日新月异,让人应接不暇。比如:彩电、电脑、迪斯科、立交桥、互联网、公关、基因、网站、克隆(clom)……所有这些,都反映中国社会近年来的急剧变化。新词新语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积极因素,但同时,新词新语新用法也对语言规范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规范和不规范的词语。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规范和不规范是相对而言的。任何语言在任何时候恐怕都不会达到完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因为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活的体系,使用语言的人又是形形色色的社会全体成员。在语言发展中,新词语不断产生,丰富了我们的词汇库,词语不断地消亡或被淘汰,使语言更加纯洁健康。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某些不太规范的新词新语或新用法以及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旧词旧义或旧用法总是在不断冲击着已有的、通行的规范。没有这种冲击,词汇就不能丰富多彩,语言也就像一潭死水。所以,我们要肯定这种冲击对语言规范产生的积极作用。但是同时 )我们要大力提倡词汇规范化,促进语言健康、积极的发展。判断新词新语新用法是否符合规范,主要依据以下两大原则:
(一)交际需要的原则
1.表义的需要
判断一个词语是否符合规范化的要求,首先要看是否满足表义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看是否表达了事物、新概念,或有新的修辞色彩的用法。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为称说大量 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概念;现代汉语产生了一批又一批新词语。从最新的资料看,有相当一批新词语是不错的。如 “军嫂”(对一些军人妻子的 尊称)、“空嫂”(中年女航空乘务员)、“警花”(对女巡警的美称)、 “黑车”(无照运营的客车)、 “草帽官”(清廉、能干的农村基层干部)、“练摊儿”(摆摊做小生意)、 “封镜”(影视完成拍摄)。“护发素”“微波炉”“扫描仪”“立交桥”“纯净水”“离休”等都是最近若干年才出现的新事物。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更是为新词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例如:反馈、终端、硬件、软件、酸雨、同步、信源、手机、电脑、数据库、因特网、生物钟、潜意识、信息港、黑匣子、加速器、流水线、记忆库。
普通话词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些有特色的方言词语:
第一,方言中一些词语表示的概念,普通话里没有适当的词语来表示,这时,普通话需要借入方言词语以补自己之不足。“过硬”、“拆台”蹩脚”穿小鞋”煞有介事”等即屑于这种情况。如果普通话已有了某个说法,就没有必要再从方言中借入。如,已经有了“小偷”和“吸烟”,就没有必要再从方言中借入“贼娃子”和“吃烟”。第二,某些概念,普通话中有某些词语表示,但是由于相应的方言词语或者更富于表现力,或者词语意义的表现方式新颖独特。普通话也可以吸收进来以丰富语言词汇中的同义表达手段。如,普通话已有了“炒菜”沏茶”,但又从江浙话中借入了“浇菜“泡茶”,已有了“内行”,又从湘方言中借入了“里手”,等等。此外,方言中表示该地区很有特色的事物的词语,也容易为普通话所吸收,如粤方言中的“龙眼”花市”冲凉”等,现已是普通话的词了。普通话词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一些有特色的方言词语,比如“搞”来自西南方言,“垃圾、瘪三、噱头、尴尬”来自吴方言。近年来还吸收了一些粤方言词,如“炒鱿鱼、打工”等。
总之普通话借入方言词语,主要看共同语是否有这种需要,当然,也要看方言词本身的构造是否合乎共同语的规范以及表义是否明晰等情况。例如,湘方言中的“调伙”(大家凑钱来买东西一起吃)和北京方言中的“坏醋”(事情败坏),尽管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词,但由于这两个方言词的表义方式不易为别的方言区的人们理解,因此也难于进入共同语。与此类似,有人放着“抱怨、跋涉、施行”这样规范的词语不用,故意颠倒语素顺序,生造出“怪怨、涉跋、行施”,既没有表达新义,也没有新的修辞色彩,我们理所当然应该予以摒弃。
2.经济的需要
社会交际要求语言日趋精确细密,但在交际中,出于省时省力的需要,人们又要求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语言尽量简洁明了,于是大量因简缩造成的新词就产生了。比如“彩电、挖潜、集资、研制、调研”等等。但同样是用简缩法造成的“体惦、刚始”则属生造词。那么,根据什么说“彩电、研制”是新词,“体惦、刚始”是生造词呢?在确定一个简缩形式是新词还是生造词,或者说看一个语言片段是否有必要简缩成词时,必须考虑两点:
第一,使用频率。使用频率与词语长度成反比。使用频率越大,词语长度要越短。这是语言发展经济原则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使用频率越高的词语,人们越要求其简短。第二,凝固程度。凝固程度与简缩可能性成正比。词语之间的凝固程度越高,它简缩成词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几个词语经常组合在一起使用,甚至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那么它就非常有可能简缩成—个词。在这两点中,使用频率高构成了简缩的价值,凝固搭配则为人们的准确理解提供了条件。对社会上新出现的一些词或缩略语,我们不要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作“热处理”,而应该观察一段时间,来个‘冷处理”。比如80年代刚刚出现“超市”时,有人就坚决反对,认为是不规范的,应该取消,但是十几年下来,“超市”已经进入老百姓的千家万户,看来已经在汉语中扎根了。
3.修辞的需要
交际中,人们不仅要求语言准确明白,而且要求语言尽可能生动、活泼,或者有意识地回避一些有刺激性的说法,寻求比较委婉的说法,以追求一定的修辞效果。由此也会造出一批新词来。例如:
低能一弱智 残废-残疾 涨价—调价 失业-待业 高价-议价
音节整齐以及声调起伏使汉语带有明显的音乐性。人们在表达中刻意追求节秦美,有时也会造出新词。一个单音节词与另一个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双音节的新词。比如把“流”和“淌”结合在一起构成“流淌”,可以适应表达上的节律需要。但不是所有的单音节词都有必要变成双音节词。比如“揍”和“打”常在口语中使用,就没有必要合成“揍打”。不顾语体需要把单音节词硬凑成双音节词,就难免“生造”之嫌。与此相反,为了某种音律的需要,把双音节词强行减为单音节词,也会导致生造词的产生。
(二)表义明确的原则
汉语中的新词绝大多数是用汉语中的固有语素重新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其中以用复合和简缩的方式造出来的新词为多。由于汉字的表义作用,大多数新词都可以“望文生义”,这也是许多新词可以被人们很快理解掌握的重要原因。然而也有一些所谓的“新词”,不能给人以明晰准确的含义,因此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如“唱药”(药剂师向取药人说明所取药品的用法)、“高人”(高血压 高血脂等患者)、“割肉”(赔钱、蚀本)、“排众”(与众不同)、“骗发”(以欺诈而发财)、“杀熟”(欺诈熟人或用行 政式的经营手段挤压下属企业)、“休渔”(在一定的时间内禁止捕鱼)、“义拍”(义卖)等。有人把“检查”、“分析”两个词生硬地拼成“检析”,让人不知所云。“哑静、急义、楞生”,“柳烟里的人站起来,就一阵阵生了凉意,消寂着一张……”,等等。而“纤敏的作家和评论家”中的“纤敏”,到底是“纤弱敏感”、“纤巧敏锐”还是别的什么意思,也叫人难以确切把握。如果说某些文言词如“峻峭、葳蕤”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比较生僻、表义不明显的话,那么下例中利用生僻汉字生造的“幽复”就更加晦涩难懂:“只有观察生活的眼光敏锐而又幽复,加工生活的头脑清醒而又明达,才能做到准确、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
至于“小手、捞唔掂、(剧本)麻麻”之类的方言词,虽然近年来在某些报刊上屡屡出现,但过于土俗,其意义也难理解,就不宜采用作为普通话的词。
来自英文首字母缩略词的IT(英文“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的首字母缩略词)、CEO(英文“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的首字母缩略词)等,也不宜使用过滥,因为其意义毕竟是一般说汉语的人难以理解的。
词语使用的规范标准是一个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绝对性要求词汇有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相对性强调言语表达的灵活性。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语言的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语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判断词语是否规范要结合语体进行。生造词语的问题,如果离开语体的具体要求,往往不容易说清楚。例如“太阳那么灿烂、春光那么妩媚、花圈那么凄艳”,其中的“凄艳”在词典里未必找得到,现有词汇中还找不出一个词可以代替它。但如果不用这个词,就要用较多的语词,那样既不凝练,也使句子失去了均衡美。“凄艳”这个词在谈话语体中也许表义不够显豁,但在文艺性书面作品中,却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对所谓“生造词语”(包括简缩词语)应有不同的规范要求。一般说来,科学语体应当尽量避免生造词语,而艺术语体、谈话语体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出现特定语境中的简称、临时词等。当然,对谁也不懂的影响交际效果的词语,是任何语体都应排斥的。
随着电脑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近些年来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网络语言词语。网络语言是利用电脑在网络进行交际的形式,它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简洁、风趣,富有人情味儿和个性化。现在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语言的词语也越来越多。广义的网络语言词语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网络专业 术语。如“软件”、“硬件”、“鼠标”、“磁盘”、“光驱”、 “打印机”、“多媒体”、 “光纤”、“病 毒”、“宽带”、“端口”、 “主页”、“搜索”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专用词语。如“网吧”、“网 民”、 “泡网”、“戒网”、“网文”、“网员”、“网人”、“上网”、“下网”、“网页寻呼”、“网络版权”、“网络查 询”、“网络大战”、“网络教育”、“网络旅游”、“网络商场”、“网上大学”、“网上会议”、“网上广告”、“网上直播”。三是网 民在网上聊天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妹妹)、“大虾”(大侠)、“大侠”(网络高手)、 “菜鸟”(初级网民)、“飞鸟”(经验丰富的网民)、 “西西”(嘻嘻)等。还有用英文缩写或汉语拼音缩略及阿拉伯数字等符号的词语。如 “BB”(再见,宝贝)、 “BF”(男友)、“GF”(女友)、 “DD”(弟弟)、“FQ”(夫妻)、 “814”(不要生气)、“886”(再见)等。前两类词语比较稳定,对其进行规范困难少一些。第三类网民聊天用的词语相当灵活而且多变,今后还会有较大发展与变化。对待这类词语,社会上有较大的争论,有的认为它生动、幽默、形象,对其持肯定的态度;有的认为它混乱、多变,还有某些格调、品位不高的词语,应当严加管理、规范。我认为网民聊天用的网络词语正处于大发展大变化阶段,我们应当采取宽容、谨慎的态度,多观察,多研究,多引导,充分肯定健康、生动的词语,指出消极、混乱的词语,逐渐引导网络语言词语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使现代汉语词汇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