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壹、导语:
首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为什么要学中文?又为什么要学现代汉语?
我们看到,每年志愿报考汉语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却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大家并不了解汉语语言学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大家很容易这样来思考问题:到英语专业念书为的是学习、掌握英语;到日语专业念书为的是学习、掌握日语;到俄语专业念书为的是学习、掌握俄语;到德语专业念书为的是学习、掌握德语;到汉语专业念书,岂不也就是为的学习、掌握汉语吗?而我从一两岁起就咿哩哇啦开始说话,到现在我又能说又能写,还需要学习汉语吗?考生、家长和社会上一般人都按这种思路来思考问题,当然就很少有学生会志愿报考这个 汉语专业了。其实上面所说的那个思路完全错了。在高等学校建立汉语语言学专业的目的,并不是要叫大家来学习汉语,而是要叫大家来研究汉语。
汉语用得着研究吗?当然要研究。不但要研究,而且现在的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必须要让更多的人来研究汉语,必须要加大汉语研究的力度,必须要加大对汉语研究的投入。这为什么呢?这里不想一开始就全面地回答和说明这个问题。相信等这个课讲完,大家就会了解和明白这个“为什么”。不过想先跟大家说这样一个事实。
大家都知道,20—21世纪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又一个大的转折时期,即从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进入21世纪之后,20世纪后期开始建立起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通遍全球,进入千家万户。正是这种时代发展趋势,促使对自然语言信息的计算机处理成为目前全球性关注的研究热点。据有关报导,像美国、日本、欧共体(欧盟)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加速智能计算机、机器翻译等方面的研制开发工作。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机器翻译这样的高新技术,都离不开语言学研究成果的支撑。各国在着手进行研制开发智能计算机和机器翻译等高新技术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把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来考虑。他们都希望自己在信息科学与信息工程技术领域内独占鳌头。据
就中文信息处理说,目前“字”和“词”的处理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已经开始投入商业应用,而眼下最大的难点则在于怎么解决好“句处理”问题。所谓“句处理”,就是要研究解决怎么让计算机准确理解并处理汉语里一个句子的意思,又怎样让计算机生成一个符合汉语规则的、能让大家都懂得的句子来。现在对于“句处理”有多种策略和途径:有基于句法规则的,有基于概念网络的,有基于语料库统计的,有基于语义计算的,等等,已经形成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这当然不能不说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无论使用哪一种策略与途径来进行汉语的句处理,都离不开对汉语的认识,离不开有关汉语的知识。而我们对汉语的认识,或者说我们所需要的有关汉语的知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的知识,因为说话者用语言跟听话者交际;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情感,或者听话者从说话者的话语中准确理解对方的思想、看法、情感,都需经过一个复杂的编码或解码的过程,而在这个编码或解码的过程中事实上要调动各种各样的因素。单从语言这个角度说,起码也得调动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各方面的因素(如果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交际,还得调动视觉方面、或者说图像方面的因素)。现有的有关汉语的知识实际上还远远不能满足中文信息处理的需要,这就是因为我们过去对汉语的研究太不够了,研究的队伍和研究的人员都太少了。显然对上述种种解决句处理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和途径,我们都需给以足够的重视,都应给以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让大家都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各种策略和途径可以各显神通,互相吸取,取长补短,通力协作,逐步形成在信息科学领域里能在国际上与他国抗衡的群体竞争力量,让我们国家,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在中文信息处理,乃至自然语言理解和处理方面,无论是工程还是理论都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继而能居世界领先地位。在这里不能不提醒大家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使是对于“中文”的信息处理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挑战。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不要以为在“中文”的信息处理方面我们一定是大拿,优势一定就在我们中国人手里。事实上就目前形势看,我们最多只能说“中文信息处理”的优势“有可能”在我们手里。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对于中文的信息处理,国外也早就注意并着手研究了。以往国 外研究机构或大公司,或者是出钱将研究课题交给中国有关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来做;或者是从中国雇人去他们那儿进行研究。但从1999年以来这种情况有了重要的变化,比如像富士 通、英特尔、IBM、微软、摩托罗拉等大公司,都已经开始陆续进驻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机构或基地,并且以高薪雇佣中国研究人员(对外国公司来说,这比在他们自己国内雇人所花的费用还是要低得多),与中国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争夺汉语研究的人才,争夺中文信息处理的“制高点”。因此,如果我们不觉醒,如果我们不加大研究的力度,那么这中文信息处理的“制高点”要不了几年就会被外国公司或研究机构所占领。而这就不止关系到中华民族荣辱的问题,更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乃至国家安全这样的大问题。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严酷的现实。为此,不仅高等学校的汉语语言学专业要办好,要培养越来越多的从事汉语研究和教学方面的人才,而且也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大学生,都来了解和关注汉语语言学研究这个事业。我们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在这里。
随着科学的发展,各个不同学科之间从理论到方法都越来越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影响。通过这个课,我们也想要让大家了解,语言研究,具体说汉语研究怎么从其他学科中不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理论、方法,又怎么影响着其他的学科。所以这个课主要是有选择地介绍汉语和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使大家在了解汉语和汉语研究概况的同时,也能从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中得到一些启示,以利于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我们再看实际运用的情况
1.日常病句的分析
2.重要文件病句的出现
贰、讨论
一、现代汉语的性质
(一)什么是语言
问题:什么是语言?动物的叫喊声是不是语言?
从构成上看——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动物的叫喊声或动作体势,是不可离析的连续体,不能分成若干部分,重新组合。
人类语言的系统是开放的,基于理智的,是可以分离出语言单位来的,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
从功能上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二)语言的属性
问题:语言有什么特点(哪些属性)?
语言是劳动创造的——是人类特有的产物。
语言既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从功能上说,语言具有:
⑴社会性——和社会紧密相连,依存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交际工具
⑵全民性——为全民服务,没有阶级性。 思维工具
从构成上说,语言具有:
⑶系统性——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这有两个意思:一、语言不是单一的东西,而是由许多单位组成的;二、这些单位不是孤立的,它们互有联系,处于一定的关系中,包括一些子系统: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
⑷任意性——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并无必然的联系,而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
⑸线条性——语言的表达是一种时间的流程。
概言之,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形式 口 语书面语 →文学语言
(三)什么是现代汉语?
问题:什么是现代汉语?
狭义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广义的——包括现代汉语方言(地域变体——不同地域语言的分支)
▲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汉民族早在汉代以前就使用着一种统一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最初是建立在口语的基础之上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书面语同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形成了一种脱离口语的书面语言——文言文。到了唐宋时代,产生了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称为“白话”。它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白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源头。到了20世纪初,开始加速了汉民族共同语形成的过程,特别是到了“五四”时代,改变了以前言文不一和方言并列的局面,形成了书面语形式和口语形式都有一定的统一规范的民族共同语,这种共同语从“五四”时起就称之为“普通话”。新中国建立后,使普通话确立了它的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四)现代汉语的地位
1. 历史地位
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是传承中国文化、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载体。
2. 国际地位
是联合国6种法定工作语言之一(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73年)。
90%以上的汉族人使用现代汉语,占世界人口的1/5。
海外语言学家预言:鉴于现代汉语自身的特点,它将成为声控计算机的第一语言。
世界上的语言最后会只剩下两种——汉语和英语。
3. 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是近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以北方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趋势:书面语——白话文学的产生 现代
口语——“官话”渗入方言 汉语
4. 语际地位
九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二、现代汉语的变体
(一)地域变体
1.什么是方言?
汉语是世界上方言分歧较大的语言之一。除了汉民族共同语之外,汉语还有许多方言。方言是全民境内一个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虽然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大体相同,主要差异表现在语音方面,各种方言都有区别于其他方言的语音系统,但也有很整齐的对应规律。因此,方言并不是同普通话并立的独立的语言,而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
汉语的方言分为7类(1956年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讨论会):见P4。
各种方言内部还有差异,往往一种方言下面还可以分出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再分出若干的土语。
2.方言之间的差异:
⑴主要差异在语音上
A声母上的差异:吃:ch、c、q、s 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舌面音(j、q、x)相混。
饭——[f]、[v]; 抱——[p]、[b]; 逃——[d]、[t] 保留了古音的全浊声母。
B韵母上的差异:韵尾——有的有-m、-n、-ng、―b、―d、―g;有的只有―n、―ng;有的―n、―ng不分。
C声调上的差异: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杭州话七个声调;金华话也七个声调;绍兴话八个声调。吴方言都有入声。
⑵词汇上的差异:时候——辰光、日昼;洗脸——洗面、汏面;
冰棍儿——棒冰、冰棒、冰果、冰糕、雪条
⑶语法上的差异比较小:你先走——你走先。
(二)社会变体
1. 性别变体
2. 年龄变体
3. 行业变体
4. 阶层变体
5. 社区变体
三、现代汉语的特点
(一)语音方面
1.现代汉语音节里没有复辅音。一个主要元音的前后只能出现一个辅音,决不会出现两个三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在许多外国语里,一个音节(单词)里可以几个辅音相连,如英语的jump(跳跃)、want(希望)——词的末尾是两个辅音相连,spend(花费)音节首尾各有两个辅音相连。
汉语没有复辅音,“”不是复辅音,“”也不是复辅音,都是一个音素。
中国古代是有复辅音现象的,如“松”的古音[sgrjon]或[shrjon]、[zjon];藏文[sgrun]。
2.汉语音节里元音占优势,汉语音节里至多有四个音素,而其中元音可以占三个,如piāo
māio(飘渺)、chuàng zào(创造)。
3.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声调是汉语音节结构中主要的和本质的因素之一。声调不仅能造成音节的高低抑扬的变化,更主要的是能够区别意义。
(二)词汇方面
1.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单音节基本上是语义的承担者。如:
天、地、人、跑、走、红、大(单音节语素 → 构成 单纯词)
国家、人民、流动、转换、鲜红、彻底(双音节合成词词)
蝴蝶、葡萄、玻璃、珊瑚(双音节语素 → 单纯词)
2.结构的双音节化(《现代汉语词典》收词5万多,双音节词占4万)
⑴由古汉语单音节演变而来:
目——眼睛 日——太阳 叟——老人 习——学习、练习、实习、习题
⑵多音节词组也逐渐演变为双音节词
科学研究——科研 医疗效果——疗效
⑶音译词也由双音节来代替
塞因斯——科学 德谟克拉西——民主
3.构词方式灵活多样,以词根复合法为常见。
⑴词根复合法;⑵附加式;⑶轻声(东西、大意、中央、姑娘);⑷儿化(一块儿、盖儿);⑸重叠(哥哥、弟弟、纷纷、滔滔、忙忙碌碌)
(三)语法方面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认真学习——学习认真 爸爸妈妈——爸爸的妈妈 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中国朋友——中国朋友 狐狸尾巴——狐狸的尾巴
2.词法结构和句法结构基本一致
3.词的多功能性
4.量词十分丰富
5.有大量的语气词,表达不同的语气。
他来了——他来了吗?他来了吧?他怎么不来呢?